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兄弟俩患同一重病 哥哥带病打工挣钱给弟弟看病

2013年05月21日 14:55 来源:大河网 参与互动(0)

定期输血只能缓解小杰的病情,但这已让这个家庭无力承受

  核心提示 “妈妈,医生说我总贫血,那我是不是输完了血就好了啊?”昨日,在河科大二附院血液肿瘤科,10岁的小杰(化名)躺在病床上,看着暗红浓稠的液体一点点输入他的体内,好奇地问在身旁的母亲赵玉霞。

  望着嘴唇没有一点血色的儿子,赵玉霞没法回答这个问题。早在6年前,她的大儿子也曾承受这样的折磨——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6年间两次袭击了这个可怜的家庭。

  时隔6年,兄弟俩患上同一重病

  16日上午,当记者第一次在医院里看到虎头虎脑的小杰时,无法将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和眼前这个机灵活泼的孩子联系在一起。

  人小鬼大的小杰看到父母正在和医生说话,就悄悄站在门口偷听,在被人发现后还会吐一下舌头。可就是这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他的骨髓已经失去了造血功能。

  “其实小杰现在就像一棵小树苗一样,如果不浇灌,也就是输血,看起来就蔫儿蔫儿的”河科大二附院血液肿瘤科主任常保萍说,现在小杰每隔几天就要来输血,否则就会出现发烧、感染等症状,拖延下去就会危及生命。

  早在6年前,焦行群、赵玉霞夫妇就曾带着孩子来到医院求医——当时患病的是他们的大儿子小光(化名)。当时,他们发现14岁的小光经常流鼻血,皮肤上有不少青块,还经常头晕。他们从渑池县农村来到河科大二附院,在这里,小光被确诊为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

  为给小光看病,全家前后花了十几万元,小光的病情也终于稳定下来,但需要一直服用药物。让焦行群夫妇完全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小儿子竟然也会患上同样的病。

  无力承担医疗费用,但面对孩子他们无法放弃

  昨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医院,看到小杰双唇发白,无力地躺在病床上,连翻个身都得母亲来帮忙。

  焦行群说,在16日给孩子看完病后,他们打算出院回家待几天再来输血。本来孩子是在上午出院的,可是算算路费,焦行群发现剩下的钱只够坐火车了。于是,他们带着孩子等到下午,坐火车回了家。

  谁知,当天吃过晚饭后,小杰又发起了高烧,体温超过40℃。第二天,医院给出的检查结果让从医多年的常保萍也很吃惊:在小杰的血液化验单上,血小板一栏的数值竟然是零。

  河科大二附院血液肿瘤科主治医师王万里曾给小光看过病,现在是小杰的主管大夫。他说,自从今年3月确诊以来,小杰已经输血十几次了,仅一袋血小板就要1400多元;血小板的寿命只有5天至7天,这意味着孩子每隔几天就必须输一次。更重要的是,输血只能缓解症状,真正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使用药物,可十几万元的花费让这个农村家庭望而却步。

  每次2000多元的输血费用已让焦行群承受不起,但他别无选择——面对着这个可爱的孩子,任凭谁也无法说出“放弃”二字。

  患病哥哥远赴广州打工,要让弟弟活下去

  发生在这个苦难家庭中的一切,都被小光看到了眼里。

  焦行群说,为了减轻家里的压力,小光自从病情稳定下来后就在家附近打工。小光身子差,干不了重活,先后去过食堂、浴室打零工。他一个月能挣五六百元钱,连自己吃药都顾不住,可他还会拿出100元给家里。

  “孩子知道,家里这些年为给他看病借的钱一直没有还完。”焦行群说,今年3月,小光得知弟弟也得了和自己一样的病。他告诉父母,要去广州打工挣钱,给弟弟看病。

  昨日,记者联系上在广州打工的小光。小光在电话里说,他现在在一家电子厂里打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自己干不了太重的活,所以现在每个月只能拿2000多元。

  当记者转述医生的叮嘱,告诉小光一定要坚持吃药的时候,小光在电话那头沉默了。

  “我想让我的弟弟活下去。”小光说,在弟弟得病后,自己心里一直很难受,他知道家里已经拿不出钱来给弟弟看病了,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挣钱给弟弟看病。

  尊敬的读者,不知您是否愿意伸出援手,帮助这个陷入绝境的家庭?焦行群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账号是6221505050000226390,户名是焦行群。您也可以拨打本报热线66778866与我们联系,帮助兄弟俩战胜病魔。

  自助者,人当助之

  □洛谭

  哥哥和弟弟罹患同一重病,只因为自己是哥哥,小光就主动担负起救弟弟的义务,在病情稍稳定后外出打工,为弟弟挣医疗费。

  为了弟弟,哥哥甘愿放弃健康甚至生命,这种在亲情召唤下的果敢选择让人动容。可叹这力量毕竟有限,哥哥每个月的收入在弟弟的高额治疗费面前仅是杯水车薪。

  我们常说“自助者,天助之”。小光与年龄不相符的坚强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勇敢面对病魔的精神,让人欣慰,更让人感动。

  有什么比挽救一条生命更有意义?有什么比献出爱心更能令这个家庭感到温暖?或许,我们对这个风雨飘摇中的家庭多一些关注与行动,就能给他们渡过难关的信心与勇气。 (洛阳晚报 记者 李砺瑾 通讯员 范海岚/文 首席记者 高山岳/图)

【编辑:王永吉】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