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河北日报:数百亿元“死书”呼唤按需出版

2013年07月26日 14:45 来源:河北日报 参与互动(0)

  目前,中国每年出版图书超过40万种,超过美国一倍多,毫无疑问位居世界第一。但与此同时,库存负荷成了悬在出版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据了解,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年纯销售额已经从2005年的403.95亿元增长到了2012年的693.59亿元,而历年累积的库存则从482.92亿元飞涨到目前的884.05亿元。对全国40余家出版机构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相当数量的出版单位存销比达到了惊人的8∶2。(7月21日《成都日报》)

  这真是无比矛盾的现实:一边是图书出版总量猛增,一边却是国民阅读率徘徊不前,出书速度比卖书还快;一边是现有图书疯狂打折无人问津,一边是新出图书价格愈发虚高狠宰读者;一边是风光无限的“第一出版大国”,一边却又是负重累累的“第一库存大国”……种种问题集于一身,使得我国图书出版业虽然表面繁荣,但实则潜藏着重重危机。

  数百亿元的库存图书是如何形成的?原因盘根错节。除国民阅读欲不振、阅读消费长期低迷外,出版方的因素不容小觑:一是图书出版数量缺乏市场调研,一种图书进入市场前,出版社不考虑能卖出多少,而是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往高印数做,往高里虚标书价。这就像开发商只管建房不问空置率一样。二是出版方跟风出版、拍脑袋搞选题策划的现象严重,不对图书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不对某部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把握,看到图书市场哪个选题畅销就一哄而上,搭便车、赶热点、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导致大量图书在完成从印刷厂到出版社再到书店库房的“旅行”后,只有“死路一条”。还有一些转企不彻底,或转制后继续享受政策红利的出版社,不讲求投入产出比,不顾市场和读者需求,贪大求全地大做豪华书、系列书,最终归宿也大都是在仓库中蒙尘。

  笔者认为,出版界乃至全社会都应正视图书库存问题,并积极采取行动消化“余粮”,减少生产“死书”。正如业内人士分析所说:图书出版是“把纸变成钱”,而库存无疑就是“把钱变成了纸”。变成了纸的钱由谁来负担呢?其实往往是转嫁给了虚高的书价,无形中是读者埋了单。

  过高的库存,足以摧毁一个行业。据报道,日本出版人小林一博所著的《出版大崩溃》,记录了1997年至2003年间日本出版业一落千丈的崩盘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症状就是高库存、高退货:图书退货率平均在50%左右,高的可达90%;而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图书,活活拖垮了日本出版业。由此可见,消除高库存之忧,避免产业泡沫,是我国出版业的当务之急。

  如何让“死书”活起来?归根结底还是要“按需出版”,紧跟读者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用新鲜的、有用的内容抓住读者眼球,并在营销上下足功夫,让好书有好销路。出版方从选题到编辑再到出版发行,每个环节都应该具有市场意识,开展充分的市场调查和论证,认真听取销售一线和读者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做到有的放矢。此外,传统出版业还应创新出版发行模式,尝试订单式销售,变“先印刷再发行”为“先发行再印刷”,有效降低库存风险,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何勇海)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