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渔业资源不断萎缩 传统捕捞遭遇现实挑战

2013年08月07日 09:16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永兴岛上的渔民,木屋和吊床是常见的风景。 记者 肖雄 摄

  永兴综合码头一期的投入使用和从1个月1趟增至4趟的琼沙3号补给船,大大缓解了岛上交通不便的状况。

  广东大学生行走三沙

  8月1日,南海伏季休渔结束,渔民们纷纷鸣响汽笛“扬帆出海”。但有关数据显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南海渔业资源就呈现萎缩迹象,并一直延续至今,包括北部湾渔场和西沙海域渔场等。

  当“靠海吃海”的渔民生计遭遇现实的挑战,他们将要怎么做?日前,笔者跟随暨南大学南海深度采访团走进三沙市永兴岛渔民村,观察当地渔民的现实生活,也了解他们对现代渔业发展的真实想法。

  选择永兴岛是因为安全

  三沙市民的生活是什么样?在永兴岛,采访团一行来到岛民聚居地之一——永兴村一探究竟。

  永兴村又叫渔民村,因为村民大都是来自海南文昌、琼海、万宁等地的渔民。三沙设市以后,该村正式更名为永兴居委会,村民们也跟着“升级”为“市民”。

  但这些新市民依旧过着和从前相似的日子——靠一张网捕鱼走天下。

  走进永兴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排简陋的小木屋和吊床。一些村民正在家门口清理“闭关”许久的捕鱼用具。原来,南海伏季休渔已进入倒计时阶段(5月中旬-8月1日)。随着8月1日“2013两岸妈祖佑南疆”祈福活动在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开幕,为期两个半月的休渔期正式结束。

  在潭门镇的中心渔港,几百艘渔船汽笛齐鸣、依次开动马达,带着渔民的希望,驶向浩瀚富饶的南海。而永兴渔港里的船只也蓄势待发。

  符少强来永兴岛10年有余,岛上很多渔民称他“老大”。他的家乡就在潭门镇。

  说起潭门,符少强脸上立刻浮现一丝骄傲的神色。潭门镇位于海南岛东部沿海,潭门港是海南岛通往南沙群岛最近的港口之一,能停泊1000艘渔船,同时也是西、南、中、东沙群岛作业渔场后勤的给养基地和深远海鱼货的集散销售基地。有历史记载,早在唐宋年间,就有潭门百姓到西沙群岛上过着渔猎生活。现在,全国奔赴西沙、南沙、中沙等海域作业的渔民中,超过八成来自潭门。永兴岛上来自潭门镇的渔民也占了大多数。

  为何是永兴岛——很简单,因为很安全。

  年轻时,符少强去过更远的中沙、南沙群岛捕鱼,那里的鱼种更珍贵丰富,但那里总有外国渔船和军警出没,安全无保障。来永兴岛有5年多的渔民符功达就曾被菲律宾军警扣押过。“明明是中国的领土,可我们的船开过去,他们却开枪。为了安全,现在我都不去那么远了。”

  比起渔业资源严重枯竭的北部湾等近海海域,永兴岛的现况还不错。尤其是自打三沙设市以后,永兴港综合码头建起,“琼沙3号”补给船增加到每周一次,来岛上的人越来越多了,不用再担心鱼鲜“有价无市”的问题。在渔民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个大冰柜,装满了海参、鲍鱼、八爪鱼等海产品,“经常琼沙3号一到,这些干货就能一扫而空。”符少强说。

  靠传统捕捞路会越走越窄

  虽然现在生意不错,但稳重的符少强却已经在为往后发愁:“这几年,永兴岛的鱼也少了很多,渔民却一直在增加。”为此,他新购了一艘12米长、3米宽的渔船,打算9月份下水,到附近的小岛如晋卿岛、赵述岛去捕鱼。“听说那些小岛的鱼很多。”

  来岛上已14年的另一位老“三沙人”——永兴居委会主任符载畴说,近五六年间,永兴村渔民增加了40人,目前全村共有159人。但现在捕捞技术越来越先进,捕捞速度远超渔业资源恢复的速度,“与2000年我上岛相比,岛上渔业资源缩减了不止一半。”

  除了自己捕捞,符载畴和岛上一些渔民开始另谋出路——收购海产品再转卖给大公司。符载畴家里建有一个小型冷藏库,装满了他从渔民或过往船只上收购的各种名贵海鲜,有青衣、苏眉、红鲷等,他将这些海鲜包装完好,再转手给一家海鲜销售公司。通过这家公司,南海的海产品已经销往全国各地。

  但搞收购依旧摆脱不了“靠海吃海”的命运。15岁就开始和父亲下海捕鱼的符载畴深知依靠传统的捕鱼方式,路子会越走越窄。他寻思着另一条更加具有竞争力的道路——现代渔业发展路径。“渔民的观念、渔民的生产方式必须要转型升级,否则留给我们后代子孙的只可能是悲剧。”

  为了说服村民跟自己一起“转型”,符载畴拟了一份调查报告,挨家挨户向村民讲述“想法”,“很惊喜,村民们几乎都赞同我的观点。”

  在这份尚未递交给市政府的报告中,他这样写道:“调查结果显示,永兴村30%的渔民具备远海捕捞条件,另外70%则无,后者需要转型。”符载畴解释,他希望今后具备远洋捕捞条件的那30%渔民继续到中沙、南沙群岛等地去捕鱼作业,剩下的七成渔民则全力发展岛上的服务业。“我的想法是,成立一个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让村民当合伙人,公司主要为今后到永兴岛旅游的游客提供休闲渔业、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一条龙服务,村民们则领取工资和参与分红。”

  当然,符载畴表示,眼下最要紧的还是推动报告通过市里的审批。今年9月,永兴居委会即将举行换届,虽然是否继续担任主任还是未知数,但符载畴表示一定会将这份报告递上去,为岛上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尽一分力。

  年轻一辈向往外边世界

  早在明朝,潭门镇渔民就凭借着《更路簿》,驾帆船前往西沙、南沙等地从事深海捕捞。现今,潭门镇的渔民依旧继承着祖辈的技艺、沿着祖辈留下来的航道,在南海一带从事生产。只是帆船变为机动船,导航工具也变成了先进的GPS导航。

  现在潭门镇的渔民捕捞地点依旧以南沙、西沙为主,每次出海两三个月。对他们而言,出海期间驻足的那片陆地也是家。

  42岁的黄耀坚有25年捕鱼经历,他家也在潭门镇,长期在南海捕捞海珍品,每次出海要长达4个多月,南海上的岛屿就成了他们在海洋上的栖居地。多年的捕鱼生涯中,永乐群岛上的羚羊岛成了黄耀坚捕鱼期间的中转站,在三沙设市后,黄耀坚当选为羚羊岛居委会主任。

  他说,像他这样长期居住在南海岛屿上的渔民较多,羚羊岛上七八成的人来自潭门。大家都和他一样,在岛上有个家,在陆地上也有一个家,年复一年的长期奔波于两地,但每年在海上的时间比在陆地上长多了。

  男人出海,家就交给了女人。潭门镇的女人几乎承担了家里所有的一切:照顾老人、小孩,下地干活,收鱼、卖鱼,去海边捡海产品等。在潭门镇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开三轮车的女司机。

  老一辈渔民一心想要保留传承的渔业文化,在年轻人心中却已不是那般重要。

  家住在潭门镇林桐村的小娜表示一定要走出去,“想去海口,也想去北京、上海、广州开开眼界,去陌生的地方开始独立生活,感受不一样的环境。”

  小娜的父母是渔民,现在在永兴岛上从事收鱼的生意。小娜中学毕业后也经常在潭门镇和永兴岛之间来回,帮助父母料理生意。可她一点也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太没意思了。”

  “80后”“90后”的渔民渴望着转变,走向另一种生活,老一辈的渔民也是如此,只不过他们将转变的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

  “我们当初从学校离开就去捕鱼了,希望我的小孩不要再过这样海上漂泊的生活。”提到孩子,黄耀坚一脸自豪。他的一对儿女正就读于某重点大学。

  开三轮车的李大姐,小孩正在上小学。她希望小孩能够去琼海市或者海口上学,接受更好的教育,“只希望他们能多读点书,走出小渔港。”

  传统的渔民文化就算是在数代捕鱼的人家也难以继承。

  潭门镇草堂村的老船长苏承芬,是帆船时代的最后一批老船长,凭着一本《更路簿》闯荡南海50多年,最远曾到达曾母暗沙以南的南海海域。但从他儿子辈,传统的渔民生活就已经开始发生了转变;到了孙辈,几乎都没有捕鱼,或去琼海,或者打工,或进入职校学习。“我在海上生活了一辈子,希望我的孙辈不要再像我这样了。”(暨南大学南海深度采访团对此文亦有贡献)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