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20余年坚守“泉州北管” 古乐深韵连两岸

2013年09月02日 11: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泉港9月2日电 题:20余年坚守“泉州北管” 古乐深韵连两岸

  作者 陈龙山

  “20多年对‘泉州北管’的研究,对两岸北管渊源的探寻,不仅圆了我去台湾交流北管之梦,也让我欣喜看到,北管成为泉州对台文化交流的新平台。”福建省泉州市泉港文化馆馆长黄嘉辉2日在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2012年10月底举行的“2012年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上,泉州北管首次与台湾北管乐团同台演出,演出《八板头》、《采桑》、《出汉关》等多支北管谱曲,广受好评。2013年6月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北管大专班与台湾戏曲学院学生同台演奏北管名曲,两岸北管交流在青年学子间得到进一步延伸。

  “泉州北管”是广泛流传于闽南泉州泉港区的一种丝竹音乐,与“古音乐活化石”南音并称“姐妹花”,素有“天子传音”美誉。在清光绪年初传入泉港后,历经100多年的迁徙、融合、演变,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也涌现不少北管社团,与“泉州北管”有着剪不断的渊源关系。

  在新近入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的著名戏曲之乡泉州,不仅南音、梨园戏等广受海内外推崇,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泉州北管”,也获传承与发展。

  在泉港文化馆,黄嘉辉打开四封与台湾传统音乐专家学者及机构往来的书信原件,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泉州北管梦”。

  1983年,黄嘉辉考入师范学校就读音乐专业。毕业前夕,老师无意所说的一席话,“你们家乡的北管与其他音乐大不相同,深入研究可能会有收获”,让他毅然返乡任教,深入研究“泉州北管”。

  当时正值泉港区组织人员对北管进行抢救、发掘、整编,黄嘉辉也加入了“抢救队伍”。20余年间,他先后走遍泉港区(时为惠安县肖厝镇)的每个村落,调查、记录和整理北管曲牌,至今已写满3大本手稿,整理文本逾10万字。

  黄嘉辉还多方筹资参与创办泉港区北管剧团,新创合唱、合奏、表演唱、歌舞表演等北管表演形式。同时,他先后撰文介绍“泉州北管”,引发各界关注。

  “如果你能把泉州北管与台湾北管进行比较写文章,会更有价值。”1989年民族音乐学家、原福建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刘春曙来信所提的建议,为这位音乐学子点亮了前路。

  不久后,黄嘉辉向原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所长、台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第一届董事长许常惠寄去他整理的北管资料,并写信请求回赠台湾北管资料。

  “信寄出去后,有点后悔自己的冲动,隔着茫茫海峡,我也不知道最终会怎样。”令黄嘉辉意外的是,1991年5月,许常惠回信并赠寄王振义著的《台湾北管》等珍贵资料。

  自此,黄嘉辉探寻两岸北管渊源的想法更加坚定。他与台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第二届董事长曾永仪、台湾北管研究资深专家吕锤宽等深入交流两岸北管研究资料与成果。2011年,他应台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的邀请,到台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北管文化交流。

  “那次入台交流距第一封书信往来,已经整整20年了。”追忆往事,黄嘉辉感慨万分。

  黄嘉辉认为,那次入台交流奠定了泉港北管艺术团体与台湾北管乐团同台演出的基础,也促进两岸共同商讨闽台北管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事项。

  “目前我收集到的台湾北管影像、图书资料已有20多套,录音带10余盘,在泉港收集到的工尺谱也有10多套。”黄嘉辉透露,“第二届海峡传统文化·北管交流研讨会”年底将举办,他愿为两岸北管的合作交流继续努力。(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