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无车日”遇“拥堵日”尴尬:市民参与意识不足

2013年09月23日 14:2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无车日”遭遇“拥堵日”背后的市民参与意识  

  今年的“中国城市无车日”恰逢中秋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杭州、济南、郑州等多地早高峰拥堵依旧。“无车日”遭遇“拥堵日”的尴尬,是公共交通替代的不足,也是市民参与意识和支持力度的不足。

  从年复一年的“无车日”变“堵车日”可以看出,想让市民放弃开车很难。目前,源自欧洲的“无车日”在中国的国情下还有点“水土不服”。市民舍不得放弃驾车,和出门的刚需不无关系。无论上班还是办事,如果没有顺畅的公共交通替代,仅凭个人的“牺牲”,其效果之微可想而知。

  有人说,“无车日”的核心理念不是拒绝现代汽车文明,而是限制用车,提倡替代。一些城市公共自行车的出现确实一定程度缓解了困扰人们很久的出地铁站到办公室的“最后一公里路”。尤其今年以来,更多人愿意来尝试这种健康而又经济的出行方式。可是不少市民仍旧抱怨公共自行车的租赁存在“高峰时间租车难,还车更难”的问题,让“绿色出行”远未成为大多数有车族愿意接受的生活方式。

  自行车族的另一尴尬是城市自行车道的狭窄和拥挤。尤其在大城市,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逐年递增,城市的交通越来越侵占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领域,给行人、非机动车造成出行的安全隐患。不仅如此,恶劣的空气环境同样扼杀了骑车上班的美好愿景。频频爆表的PM2.5让城市骑行者望而却步。“大城市病”缠身的都市生活让“徒步上班、低碳出行”只能是“看上去很美”。

  “无车日”的“水土不服”更重要的原因是绿色出行的理念并未达成共识。有报道称,“无车日”当天不少城市机关大院仍停满车。对此的解释,有人称“忘了”,其背后乃是一种现代环保理念的缺位。政府自然有责任完善公共交通,可即便公共交通非常完善,如果不靠平时环保教育,也会曲高和寡。

  无论是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还是节能减排,仅靠一年只有一天的“无车日”,其效果自然是宣传意义大于实际作用。“无车日”里区域限行、一些城市倡导公务员带头不开车、北京地铁延长运行时间等,这些象征性的“无车”行动,更多的作用是体现一种社会共识。

  “无车日”的实质可以看做是倡导某种社会生活理念的“秀”。确实,就现在来看,“车的矛盾”需要政府来解决,但解决的速度往往滞后于矛盾发生的速度,与依靠政府解决相较而言,个人理念发生转变也许更能解决实际问题。市民参与支持“无车日”,不只是为这一天,而是共同检视城市公共交通环境,为今后的改善提出建议、为转型创造可能。(记者魏董华)

【编辑:燕磊】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