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做饭污染暂时不说也罢

2013年10月10日 09:04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北京市政府外事办主任赵会民先生关于改善空气质量的一番话,从其脱口而出之际,就注定会成为议论的焦点。北京市已制定2013-2017年城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其中包含了八大项措施,如控制人口、控制机动车、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关闭一些重污染企业等,这些都没什么,成为焦点的是赵主任接下来的话,“比如我们中国人的烹饪,实际上现在城市大了之后,它对PM2.5的贡献也还是不小的”,因此赵主任“希望市民能够更好配合政府做好清洁空气的工作”。

  “贡献不小”,自然是赵主任的幽默,其实质含义我们都能心领神会。这两天北京接连遭遇重污染,我的一位师兄在微信上抱怨“浓稠的空气,刺得你要流眼泪”,并附上了他昨天傍晚时分正在路过的不知哪个路段的路边灯饰,对已经亮起来的“美丽中国”四个大字,他觉得“分外刺眼”。作为北京市民,要他配合政府做好清洁空气的工作,他肯定十分愿意。问题在于市民如何配合?关火闭灶显然是不行的。因为如果我们把文绉绉的“烹饪”换成大白话,实则就是家家都时时不可或缺的“做饭”。有句俗话概括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换上李时珍的文雅说法,“饮食者,人之命脉也”。网友“建议摇号买灶具做饭”自然是一种调侃,但是极尽我的想象,也想象不出市民配合的途径何在。

  乡村的“炊烟袅袅”,曾经是十分写意的生活图景;而城市的,却成了“毒烟”。倘用小品演员范伟的话说,同样是做饭,区别咋就这么大呢?但赵主任的话,并非信口而出。早在去年夏天,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之“大气灰霾溯源”项目组报告执笔人、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即发布过研究成果,认为北京冬季霾的形成主要来源是一次污染物,罪魁祸首是供暖燃煤产生的污染气体,而夏季则烹饪源的影响更大,“这是不可忽视的”。王研究员有相关的数字支撑:在夏季北京城区PM2.5污染源中,烹饪源能占到15%-20%左右,汽车和相关产业占到40%-50%,外地污染传输占30%,扬尘占的比例少于10%。尽管烹饪源所占比例不低,但治理这部分污染相对而言却最不具备可操作性。北京市政府这两天正在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关于制定《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情况的汇报。预案提到,当遭遇重污染日时,城管执法部门将合理调配执法力量,在确保街面环境秩序良好的基础上,加大对扬尘、遗撒、露天焚烧(垃圾、树叶、秸秆)、露天烧烤以及经营性燃煤等污染源执法检查频次,加强施工工地扬尘防控;必要时,将要求辖区施工工地停止土石方作业,停止建筑拆除工程,停止渣土车、砂石车等易扬尘车辆运输。至少在当下而言,抓住这些才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吧。

  当年,因为一句药家鑫“激情杀人”而进入公众视野——确切地说是撩拨了公众情绪的李玫瑾教授,未几即反思自己错在忽视了“可研究的东西不等于可宣传”。李教授能否借此自圆其说又当别论,然用在烹饪污染这里倒比较熨帖。李教授还说自己“走了一个很专业的思路,而忽略了老百姓的感受”,这句话就可放之四海了。因此我觉得,赵主任关于烹饪的这些话暂时不说也罢。现在说了,除了“等闲平地起波澜”,引起毫不必要的舆论大哗,没有任何收益可言。对这一类性质的问题,后面的各地各级政府“发言者”恐怕要有个充分的认识才行。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