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烹饪致PM2.5?官方如此发声显武断

2013年10月10日 09:38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在回答记者关于北京空气质量问题时,北京市政府外事办主任赵会民表示,“城市大了之后,中国人习惯的烹饪,对PM2.5的贡献也不小,希望市民配合做好清洁空气的工作”(今日本报A17版)。

  治理城市空气,无论官方抑或民间,都必须担起自己的责任。且众所周知,惟有准确“归因”,才可开启解决问题之路。就此而言,烹饪是否催高了PM2.5,实则是个颇值得探讨的专业话题。只可惜,赵会民虽有观点却无论据,其稍显随意、武断的话语方式,还是在现实中激起不少争议……“官方发声务须得理得体”,这或许恰是此事的最大提示。

  其实,参照一些媒体的后续报道,所谓“烹饪催高PM2.5”一说,或许并非无稽之谈:中科院一系列研究显示,“在夏季,北京城区PM2.5污染源中,烹饪源占到15%-20%左右”。凡此种种,都是严谨的科学数据,绝不是随口一说、信口雌黄的臆测。对此,公众不应以一厢情愿的想象,来草率地加以否定甚至嘲讽。当然了,赵会民在谈及“烹饪与PM2.5之关系”时,并未罗列上述证据,被围观者冷嘲热讽着实不冤枉。

  面对赵会民的“高论”,不加细究、急于表态的网友,又使出娱乐化解构的一贯路数。而后,诸如“全民吃凉拌黄瓜”、“建议摇号买灶具,做饭单双号限制”一类的段子,又一次层出不穷、爆红网络……这些亦庄亦谐个性鲜明的发声,所传递的情绪确乎真实而强烈:一来,空气治理当有轻重缓急,工业污染、汽车尾气等尚未控制好,有何理由先朝民众厨房发难?再者说,国人的烹饪习惯是生活方式也是文化传统,凭什么动辄得咎、动不动就被指指点点?

  清洁空气,要不要按照污染源的占比多少,依次逐一展开治理?还有,“追求洁净的空气”,是否可作为唯一的价值追求,乃至可以压抑其他社会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围绕“烹饪催高PM2.5”一说,所展开的一连串口水纷争,最终都可导向这两个根本性追问。只是,而今的格局是,无休止的吐槽淹没了事件的内核,更遑论在争论之后,形成有深度的见解和坚实的共识。

  而今,口水围殴取代了严谨的思维,始作俑者其谁?至少,事件之初赵会民“不那么讲究”的发声,应该承担很大部分责任。诡异的是,既然官方“希望市民配合做好清洁空气”,又怎还采用这种冰冷、失礼、失态的措辞呢?常识是,但凡要谋取公众对公共事项的支持,职能部门必先得晓之以理,继而再诉诸情感共鸣,最后才可发出具体号召。完全跳过种种必要的铺垫,直接列举民众“罪责”,一副令其知错而改的架势,总显得面目可憎了些。 (四川 然玉)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