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州2012年“三公”账目真实性纳入审查

2013年10月10日 09:44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2012年广州晒“三公”账目将更加严格,目前市财政局已经制定了市一级统一晒“三公”模板,要求市直单位具体到“类”“款”“项”,区(县)和镇街的“三公”模板也在紧锣密鼓制订当中。

  昨天,广州市财政局对提案《规范晒“三公”的乱作为和不作为》进行回复,提及市纪委、市审计局将加大对镇街“三公”经费使用管理的监督和审计力度,特别审查“三公”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2013年10月17日当天,市直各部门、直属机构将依照新模板,在市政府或本部门门户网站公开本部门2012年部门决算(含“三公”经费决算)。

  三级政府晒“三公” 韩志鹏为广州鼓掌

  今年6月17日,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向市政协提交《规范晒“三公”的乱作为和不作为》提案,力促广州市164个镇街公布2011年“三公”经费决算信息。

  韩志鹏在提案中表达了一些提前晒“三公”镇街的困惑,即“谁先晒谁先死”,原因是其中5个镇街的“天价”公务接待费普遍遭质疑,这5个镇街随后无一例外进行了数据“减肥”。

  鉴于镇街消极晒“三公”的心态以及账目公开不透明,韩志鹏在提案中从4方面内容建议广州市政府建立晒“三公”经费更加透明的有效机制,如规范“三公”经费统计模版、限定公务接待费范围、启动不晒“三公”经费问责机制、多个监督部门联合审计监督。这4个建议昨天都得到广州市财政局回复。

  这份提案同时还列出时间表,建议164个镇街在今年9月1日前全部公布“三公”经费账目。可贵的是,随着越秀区22个街道在9月13日集体晒“三公”账目后,广州市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三级政府全面“晒三公”的城市。

  “我要为广州鼓掌!”这是韩志鹏得知广州164个镇街尽晒“三公”后由衷的感叹。

  2012年“三公”账目细致到“项”

  据媒体报道,9月24日召开的广州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广州市财政局局长袁锦霞作了《广州市2012年市本级决算(草案)的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广州市直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共财政预算资金开支的“三公”经费合计为5.76亿元,同比减少0.21亿元,下降3.58%。其中,因公出国(境)费用0.69亿元,减少0.16亿元,下降18.82%;公务接待费1.19亿元,减少0.3亿元,下降20.12%。

  “三公”经费有所下降,但是市民仍然看不清楚政府部门“三公”都消费了些什么。比如,今年4月份广州有5个镇街晒出超百万元的公务接待费,市民质疑该项花费过多时,这些镇街随后都修改了数额,有的声称应该剔除掉加班餐费等费用。

  记者了解到,为规范“三公”经费公开的形式,市财政局下发了《2012年度广州市本级部门公开决算范本》,对于“三公”经费公开的内容具体要求到“类”、“款”、“项”公开。

  《范本》在因公出国(境)费用一项中,要求具体说明安排了哪个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多少个、因公出国(境)团组多少个、共多少人次出行,并且要与上年决算进行对比。

  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中,则要求具体到公务用车新购置了多少辆车、平均每辆花费多少费用、共有多少车辆保有量等,运行维护费用具体到一般公务用车、执法执勤用车、特种专业用车等项目,运行维护费支出标准偏高等特殊情况,需根据单位实际加以说明。

  公务接待费用要求说明因何事接待了何人花费了多少,具体到包括来宾食宿费、会场租赁费、车辆租用费等。《范本》中还特别提到各部门今年要附上柱形图,与上年“三公”费用作对比,并附上饼图,说明“三公”经费的支出结构情况。

  ■市财政局回复

  1 “三公”经费模板将统一

  记者发现,由于广州没有“三公”经费决算统一范本,2011年“三公”账目详细程度不一,有的仅寥寥4个数字,有的较为详细但也只涉及原因解释。回复称,2012年市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决算将按照统一文本格式、统一统计口径、统一公开途径、统一公开时间的原则,一次性同时公布“三公”经费的预、决算情况。市财政局将指导市直单位和各区(县级市)财政局及所属镇街,在本级人大批复2012年政府总决算后,按上述规范文本,在统一的时间公开2012年“三公”经费决算。

  2 “三公”范围进一步明晰

  从今年广州三级政府公布2011年“三公”经费情况看,存在着公布数据笼统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广州目前还没有“三公”经费管理的统一规定,实际操作主要依据国家、省、市不同时期制定的文件来执行,存在依据分散、政策条文相互矛盾等问题。

  回复称,根据广州市政府要求及市财政局《关于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的意见》,市财政局起草了《广州市市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办法》,将对公务接待、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因公出国(境)的定义、范围,预决算编制、资金审核和财务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目前该办法已征求了市直各单位意见,待报市政府审定后执行。

  3 镇街“三公”问责还不成熟

  韩志鹏在提案中建议对未晒“三公”的镇街启动问责机制,“请广州各区、县级市政府追究不按规定晒‘三公’的镇街行政首长的责任。同时向社会公布有关镇街的名单及其处理结果”。

  回复认为对镇街未晒“三公”启动行政首长问责的做法过于超前,目前还不成熟。回复称,国家财政部最新印发的《关于推进省以下预决算公开工作的通知》(财预〔2013〕309号),要求“各市应逐步推进所辖县级地区开展‘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工作,2013—2014年至少应分别选择不少于20%和50%的县级地区开展此项工作”。“截至2015年底前,公开‘三公’经费的要求仅从中央扩大至县级政府及其部门,镇街‘三公’经费尚未纳入上述文件要求公开的范围。”回复解释道。

  4 “三公”经费真实性纳入审查

  对于提案中“多个监督部门联合审计监督镇街‘三公’”的建议,回复提及,广州市纪委、市审计局联合印发了《加强广州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管理和使用的审计工作方案》(穗审行〔2013〕76号),细化和明确了“三公”经费审计工作的标准和操作规范,切实为规范“三公”经费审计监督提供制度依据和工作指引。

  回复还称,下一步负责“三公”经费公开进行指导、监督、审计的各职能部门,将按各自职能,加大对镇街“三公”经费使用管理的监督和审计力度。从单位管理制度、费用审批审核、财务报销环节入手,审查“三公”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在审计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将督促其在规定时间内整改;对违反财经纪律的,依法依规进行问责处理。如有必要,也可对一些部门和镇街“三公”经费使用情况进行重点检查。

  ■访谈

  “叶氏车改”发起者、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

  “公务出差应自带公务卡消费”

  南方日报:究竟哪些开支属于“三公”经费开支,广州市财政局也坦承存在“依据分散、政策条文相互矛盾等问题”。对此,您怎么看?

  叶青:这确实是最大的问题,就全国来看,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口径。比如出国费用,资金渠道可能是一般的出国考察,也可能隐藏在某个具体的工作项目中,并没有算成出国费用。最典型的是公车开支,目前算的只是购车和运行维护经费,但更大的一块没有算进来,即司机的工资福利。其实,司机工资福利占公车整体支出的一半,数额非常大。

  “三公”经费有大口径和小口径,目前提得多的还是小口径。这些经费都隐藏在一个个项目中,要一个个地挖出来。有必要对“三公”经费作一个准确的定义,比如公车经费至少要涉及三部分:哪些车是公车?经费由哪几部分组成?涉及到哪些部门?只要是用公共资源养车,都应该算公车,无论是行政机关、全额或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还是国有企业。

  南方日报:“三公”经费公开各地都在推进,但我们很少听到因为“三公”违规开支遭受处罚的案例。

  叶青:目前被处罚的,往往是因网络曝光才被处罚。除了这些公众知道的,日常违规也应被处罚,但在目前这个制度安排下很难实现。

  南方日报:中央前不久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会不会是推进“三公”改革的好时机?

  叶青:确实是一个好时机。我们看到大吃大喝、公款出国这股风很快刹下来了。八项规定最后一项提出了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这一条执行起来难度不小。目前的情况是谁搞车改,谁就会得罪人。

  南方日报:各地也有不少关于车改的探索。您认为哪里做得比较到位?

  叶青:相较而言是杭州。他们把一部分公车拍卖掉,一部分车收归公车服务中心。正厅级以下至新进公务员,给予2600元至300元不等的车补,个人不再配车。每个单位依据业务情况核算一定的公车费用,用车时可向公车服务中心申请用车并抵扣一定费用,超出部分自理。同时,杭州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改革策略,将市中心60公里半径之内的划分为“车改区”,有一些郊区并未划入,保障了改革的顺利推进,并没有影响日常工作。

  南方日报:有人提出取消公务接待,您觉得可行么?

  叶青:最好的办法是实行公务卡制度。我去一个地方出差,住酒店、吃饭完全可以到公务接待酒店刷卡消费,消费多少单位直接扣减。这样还可以避免现金交易的弊病,支付现金需要用发票报账,但一是可能存在假发票,二是可能虚开发票,实际才住一晚,但我开住两晚的发票,甚至将一些购物费用也开列为吃住发票。有不少酒店开设各类价格高昂的商店,钻的就是这个空子。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