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聚焦养老难题 中国吸纳民间力量应对“银发社会”

2013年10月12日 13:28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老年节”。对于55岁的贵州农民工杨美学来说,今年的“老年节”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他创办的“杨美学敬老院”将在这天正式挂牌。

  12年前,家住贵州纳雍县的农民杨美学到省城贵阳打工,城市里很多空巢老人、农民工的父母无人照顾的情形触动了他。2006年,不顾家人反对,他毅然把打工积攒的8万多元全部投入创办了“贵州农民工慈善助养院”。

  七年来,杨美学先后接纳了120多位老人,为其中60余位老人养老送终。

  由于开办养老院需要社会相关机构的批准证书、消防合格证、卫生许可证等证件,这家“慈善助养院”一直是“黑户”。

  直到今年7月20日,杨美学才拿到了期盼已久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这意味着,他的助养院正式“转正”。

  杨美学的梦想之所以能实现,与中国日前实施的两项新法规关联紧密。今年7月1日,《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正式施行,不仅降低了床位数这一进入门槛,建设单位也不再仅限于组织,个人、包括外国人都能在中国办养老机构。

  政策“松动”源于中国当前面临“银发浪潮”的艰巨挑战。据统计,2012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但建成的各类老年服务机构仅4.4万个,拥有床位416.5万张。“明天我们去哪里养老”的疑问困扰着未富先老的中国。

  长期以来,由于进入门槛较高,审批流程较复杂,很多民办养老机构都是杨美学这样没有任何资质的“黑户”,民政部门对于养老机构设立的许可范围只限于公办企业与民办非营利企业,营利性民营养老机构没有明确注册单位,不纳入民政监管体系,也少有政策上的优待。

  9月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正式对外公布,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到2020年,中国社会养老服务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35至40张,同时,将形成一批养老服务产业集群。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国务院此次出台的意见,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的土地、税收、补贴等关键要素上都实现了突破。

  目前,中国多省、市均采取各种措施吸纳民间力量发展养老产业。陕西省对符合条件的民办养老机构,按新建(改扩建)床位数,在资金补助、土地供给、税费减免、金融支持等方面享受优惠;港澳服务提供者可在广东以民办非企业单位形式举办养老服务机构;贵州省贵阳市新建的设有300张床位的观山湖区中心敬老院,采取了公建民营的形式,将民办人才、管理优势与政府财政、资源优势有效结合起来。

  贵州省社科院专家认为,社会养老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朝阳产业”,虽然现在不一定能赢利,但未来发展空间巨大。(记者 李惊亚)

【编辑:王永吉】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