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民间摘蜂队3年“捅”上万马蜂窝 摘蜂人日赚千元

2013年10月14日 13:04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摘蜂人采回的蜂巢。

全副武装的梁自心摘了一个脸盆大小的15斤蜂窝。

被摘蜂人捉住的黑蜂。

梁自心和父亲用望远镜寻找蜂的踪迹。

  “捅”蜂窝不止有消防员,民间也有专门的“摘蜂人”。3年来,在广州增城活跃着一支民间摘蜂骑士队。每天凌晨5时,骑着摩托,带上摘蜂工具到广州、东莞、韶关以及附近山林,寻蜂窝,摘蜂窝,拿蜂窝去卖钱。

  “最高纪录,一天一人摘7个马蜂窝,卖了1500元。”摘蜂人来自湖南、贵州等地,每年7月到10月蜂活跃季,摘蜂人穿梭山林。3年来,增城这支10人摘蜂队“捅”了万个马蜂窝。

  增城中新镇福和月芳路79号的出租屋里,住着10个民间摘蜂人,他们8个来自湖南、2个来自贵州,有一半是少数民族。这些摘蜂人本是分散地来广州摘蜂窝,3年前,陆续在山林摘蜂窝时相遇,便一同租屋扎营,形成了这支摘蜂小队。每天凌晨五六点,七八辆摩托从月芳路79号向各处山林出发。

  3年摘万个马蜂窝

  在农村长大的他们,是自学成才的“摘蜂人”,来自贵州的摘蜂人上峰8岁就开始山上捅蜂窝。“小时候没东西玩,喜欢到山里爬树,看见有蜂窝就自己去捅,一步步摸出路子来。”上峰说,家里吃的不多,就把摘来的蜂拿回家炒菜。

  来自湖南的梁自心是这个摘蜂队的一员,12岁他就开始在老家捅蜂窝,3年前来到广州后,发现这里的马蜂更多,便选择在此租房摘蜂。“3年下来,在广州附近,我们10人至少摘了一万个马蜂窝”。

  马蜂活跃的时间是7到10月,这4个月,是上山摘蜂窝的最佳时期。梁自心一个月大概可以收入一万元,四个月可攒四万元。其余的时间,梁自心就会到附近的工厂打工,有时候到河里捉黄鳝拿到市场上卖。

  偏偏这4个月多雨,下雨天就没办法上山摘蜂窝了。摘蜂人沈利(化名)说,雨水沾湿树枝,滑溜溜地便不好摘蜂窝。他们主要在山林摘蜂窝,但是也有街坊屋檐下发现马蜂窝,打来求助电话,摘蜂队便立即去帮忙摘蜂窝。

  摘蜂人可日赚千元

  在摘蜂人沈利记忆中,最辉煌的战绩是,摘蜂人一天摘了五个大蜂窝,一共70斤,这个纪录至今无人超越。“每斤卖20多元,70斤就是1500元。”沈利说,他自己从来没有这么幸运。

  10多天前,在捅蜂过程中梁自心被马蜂叮了10多口,“马上就到医院打吊针”。他撩起长袖,上有不少小黑点,都是被叮蜇留下的痕迹。“摘蜂窝,都是走山路,挣点钱不容易。”梁自心说。

  在梁自心眼中,虽然时常被毒蜂叮蜇,但毕竟这似乎是一桩无本生意,况且利润也不薄,这也是他和老乡干这个营生的原因。“老家的男人很多都有这本领,从小锻炼出来的。有的人周一到周五在工厂打工,周末就到山上摘蜂窝。”二三十年过去了,他们一个个都成为身手矫健的摘蜂人。

  “摘蜂人也怕被马蜂蜇”

  即使全副武装,一天被蜇十下八下也是“家常便饭”。塑料雨衣、网眼脸罩、草帽、胶手套、剪刀、水鞋……每天,摘蜂人都是拖着十几斤的防蜇 装备,从出租屋向山林奔去,纵然全副武装,也难逃被蜇。

  捅蜂人也怕被蜂蜇 ,“我们的雨衣都很简陋的,一些很小的蜂会溜进衣服里面咬,一些大的蜂就直接从衣服和手套外面蜇”。

  “被马蜂蜇,比打针还要疼十几倍,一般人都受不了,我们干习惯了,咬咬牙也就挺下去了”。王利曾被大马蜂咬过,疼得一晚上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彻夜难眠。最严重的一天被蜇了十几次,工作结束以后才回医院打吊瓶。

  身体疼痛,远不及对家人的思念来得剧烈,王利肩头扛着一家六口的“饭碗”。他们多是少数民族,家中孩子较多,压力很大,在家务农不及摘蜂窝收入多。

  “我有4个孩子,老婆没工作在湖南老家看管孩子。”独自一人背井离乡来广州赚钱,难受时,王利就看看妻儿的照片。每隔几个月,他都会回湖南一趟,拎上老婆最爱吃的板栗,孩子最爱吃的砂糖桔,“我们老家没有这些东西,但老婆孩子贼爱吃”。

  摘蜂人的一天

  6个蜂窝,让他心里甜滋滋

  10月10日清晨五时,天还未亮,湖南小伙梁军(化名)带上塑料雨衣、脸罩、网袋、锄头、剪刀,发动一辆开了多年的旧摩托,留下一串“轰隆”声,向广州以及附近各地山头去搜寻“猎物”——马蜂窝。在公路旁的一个加油站,他加了50块钱的油。

  凌晨5时许,公路上车辆稀少,梁军把摩托开得飞快。今天,梁军要去增城派潭镇边陲的鹧鸪山摘蜂窝。昨天他驾摩托“舍近求远”跑了几个小时到东莞,扫了几个山头,但一无所获。

  约半小时,梁军到了鹧鸪山,把车子停在山脚,带上家伙便爬山寻蜂窝。半山腰,一个低矮树杈上,碗口大的蜂窝迅速抓住他的眼球。“一群黄牛蜜蜂,嗡嗡环绕树杈处的蜂窝。”梁军四处走动,看了一下蜂巢的结构。

  他娴熟地戴上草帽穿好雨衣,爬上树,掏出纸团,一个,又一个,再一个,将蜂窝的三个洞口堵住,迅速用网袋套好蜂窝,捆紧封口,以免蜜蜂从中飞出,再用刀将树枝砍断,用绳子绑好网袋慢慢往下送,一窝蜂便成为网中之蜂。

  马蜂的活跃期正值炎热季,刚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雨衣,就已经满身大汗,“一个蜂窝捅完后,整个人就像刚从水里捞上来一样,真是要命。”摘完这个蜂窝,梁军在树荫下休息了5分钟,才拿起蜂窝往山上走。

  眼看快到了中午,在山中转了一上午,该如何填饱肚子?梁军说,“米饭热菜不耐放,一下就馊了,只能带八宝粥、饼干这些干粮。”饿了,就找个阴凉处,蹲下来就吃。这时也不能闲着,眼睛不停扫视地面,“这个时候最容易找到土蜂窝”。

  摘蜂窝30年,梁军已有自己的一套路数。中午12时,梁军有点饿了,他找了一个阴凉处准备吃饭,刚蹲下来,就看到一米远处有蜂窝小洞口露出地面,不时,有几只蜂在土堆上盘旋。

  走上前一看,果真是一个土蜂窝,梁军用纸团把蜂窝的四个洞口堵住,挥锄头把蜂窝周围的泥土挖松,一个碗口大的土蜂窝就收入网中。挖完土蜂窝,梁军蹲下就着八宝粥,吃了几块饼干,然后朝山的侧面走去。

  梁军说,看到几只蜂在附近盘旋,便追着它们的踪迹,“老蜂白天经常飞出找东西吃,夹上昆虫后就返回窝巢,顺藤摸瓜,十有八九能找到窝巢。”梁军表示,寻蜂窝更多时候是靠经验。

  天色渐晚,梁军已走遍了鹧鸪山不少地方,收获颇丰,一共发现了六个蜂窝,其中4个矮树上的蜂窝和1个土蜂窝都已摘了,还有一个高树上的蜂窝要等天黑后收网。梁军解释说,找到地上的土蜂窝,或是低矮树杈上的蜂窝,会立即动手摘。倘若蜂窝挂在高树杈上,则不能马上摘,要等晚上摘。

  “因为蜂窝较高,爬树的动作大、路程远,会让树晃动,招惹老蜂飞出来,蜂窝里没有老蜂,就卖不了高价。”所以必须按兵不动,在树边放一根树枝,并在入口的小路上,多放一根树枝作标记,天黑后带上手电筒上山摘。

  “自己砍的树枝,肯定记得。做了30年,要记些小路还不容易么?”翻过的每座山,走过的每条小道,梁军都心中有数。“蜂在晚上看不见,即使晃动树枝惊动它们,也只会在洞口爬来爬去,不会飞出来,比较安分。但常有蛇出没,一定要穿上水鞋保护自己。”

  入夜,梁军来到鹧鸪山的山脚,找到一个路口上的树枝,沿着小道一路走,寻到一棵树下的树枝,知道旁边的高树杈上有蜂窝。用手电筒一照,果然就是白天踩点的“猎物”。用同样的方法,蜂窝便被摘下来。

  晚上10时,梁军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带着六网袋马蜂窝,回到出租屋。一个个整齐地排在门口。“今天六窝,共五十斤!”梁军低头,被蜇伤的小口已红肿,他摸了一下伤口,但心里甜滋滋的。(记者 肖桂来 实习生 陈心瑶 图 记者 陈忧子 苏俊杰)

【编辑:白琥】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