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对于养老问题80后最担忧 50岁以上人群最从容

2013年10月14日 14:20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养老问题其实是块试金石,测试你对当下生活的满意度,以及对未来有多大信心。

  “我们现在还年轻,但看到父母的养老问题很难不投射到自己身上。 ”

  “和我的父母辈可以完全为孩子‘牺牲’不同,我们这代人年纪大了应该会为自己多考虑一些。 ”

  对于养老问题,80后人群最担忧,上了50岁反而从容。这或许是因为,现在职场竞争越来越激烈,80后普遍对就业前景有不确定性,即便是目前已经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也很难让他们对今后的生活有了长期的良好的期待。相比之下,50岁左右的人群处于家庭稳定期和事业成熟期,完成了一定的经济积累,对于养老反而不那么忧虑。

  养老,这曾是个暴露年龄的话题,年轻人的字典里没有这个词,而一旦跨入50岁的门槛,养老肯定是同龄人之间永恒的谈天内容。

  然而在当下,情况却有些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早早地开始关注养老问题,30岁就开始了忧虑。

  养老问题其实是块试金石,测试你对当下生活的满意度,以及对未来有多大信心。

  30岁开始忧虑养老是否有点早?养老,到底从几岁开始考虑才合适?养老,到底有多难?

  三四十岁

  后顾而忧的群体

  洪女士是80后,供职于一家互联网公司,去年,她有了第二个孩子,成了一位“二宝妈妈”。

  “我和老公都是独生子女,符合生二胎的政策,当时为让大儿子有伴,考虑把这个孩子生下来。 ”洪女士告诉记者,双方父母当时是持反对意见的,“他们可能有两方面的顾虑吧,一方面,二宝对整个大家庭都是不小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他们要帮我们带宝宝,无法安享退休生活。 ”

  二宝出生后,这两方面顾虑都成了现实。洪女士告诉记者,现在主要是母亲和婆婆轮流帮忙带孩子,很辛苦,家里开销也比之前高出不少,好在四位老人都有足够开销的养老金,不用他们补贴太多,“我有同事的长辈都在农村,他们的经济压力比我更大。 ”不过,小夫妻现在最担心的是老人生病,现在的医疗费用是笔不小的开支,更不要说谁来照料老人这个大难题了。洪女士说,她们也和4位老人聊起过养老问题,讨论过住不住养老院,但现在毕竟老人身体还都康健,没到不得已,不会轻易做决定。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要存点钱以备不时之需。

  记者问,生二胎时是否想过,今后自己要养老时能多一重保障?洪女士摇摇头,“养儿防老是老一辈的想法了”,她根本没想过两个儿子以后要怎么给她养老。同样,她也认为两个儿子成年后的生活都要靠他们自己,父母不可能也不应该为他们准备好所有。她强调:“和我的父母辈可以完全为孩子‘牺牲’不同,我们这代人年纪大了应该会为自己多考虑一些。 ”

  谈起现在媒体上议论很多的“以房养老”,洪女士明确表示“不会这么做”,她说这不太符合传统观念。她现在的想法也是不接受住养老院的,还是希望在家或者和子女住在一起。 “不过,谁知道我退休了会不会改变主意,对我们来说,未来的变数还是很大的。 ”

  邹先生今年37岁,是一家外企管理人员,高薪,邹太太和他同岁,做了全职太太,他们的女儿今年刚进幼儿园。想象中,这样的家庭该是最没有理由为养老忧虑的。然而,他们的烦恼竟也不少。

  “我们现在还年轻,但看到父母的养老问题很难不投射到自己身上。”邹先生告诉我们,去年,他父亲得了重病,让他们一家子一下子“兵荒马乱”。母亲身体不太好,自然无法照料父亲,所有压力一下子都到了他们夫妻两个人身上,“原先都是父母在照顾我们,帮我们带孩子,帮着操持家务,那段时间,一下子体会到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了。”邹先生说,他自己收入是不低,但和医疗费相比就只是浮云了,“可能我觉得自己收入可以,总想给父亲提供好的治疗手段,用最好的药,所以各种自费开销很大。”还有就是谁来照料老人的问题,好在邹太太不上班,但毕竟家里还有个孩子,因此,也少不了麻烦亲戚。邹先生说:“父亲还有兄弟姐妹,可以给他们搭把手,以后我们老了怎么办啊? ”

  父亲一场病,促使邹先生一家早早开始想今后养老的事情,“我们现在的安逸生活,是建立在父母不需要我们给予太多经济以及生活方面照顾的基础上的,45岁之后,我不敢保证我的收入还能维持现在的水平,那时父母也一定需要我们更多照料,因此,养老问题得从现在开始筹谋。 ”目前,邹先生在给女儿准备教育基金的同时,也已经安排准备养老基金了。

  五六十岁

  不希望小辈打扰

  曹先生还有一年即将退休,“我不去养老院”,他斩钉截铁地强调这点。他解释说,自己有兄弟姐妹,有同学聚会,还可以上网交流,老年生活不会有太多寂寞感,家里房子也不小,退休金上再贴一点,足够请保姆。作为物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曹先生甚至设想,退休后有时间,可以用物理和机电知识,做一点老年人用的小设备。萌发这种创意,源自某一次参观老年产业博览会,那些护理床、推车、架子等,对手脚不便的老人非常有用。简单的设计,就可以解决老年人的自理问题,加上请保姆,曹先生自信今后自己即使陷入半自理状态,在家也没有太多问题。

  与上海老龄化同步发生的,还有出国潮。许多家庭的子女在国外安家立业,当父母逐渐迈入老年,子女却鞭长莫及。曹先生的独生女儿远在欧洲,女婿是当地公务员,目前没有孩子,小两口都忙于发展事业,和女儿联系,大多通过视频和微信。今年曹先生要过虚岁60岁生日,女儿本想请几天假回家,反而是曹先生怕太麻烦,劝女儿还是等到春节再回来。 “子女不是生来为了父母,应该把他们放出去,创造自己的天地。仅仅为了养老,就把子女困在身边,这样不好,在身边也不会开心。”

  去年女儿让父母去欧洲玩,夫人一呆就是半年,曹先生呆了一个多月憋不住就一个人先回国了。夫人在老年大学读英语,在国外还能增加英语交流的机会,所以她非常适应国外的生活,但曹先生觉得自己做不到,他在国内朋友很多,出国常住过不惯。

  国外空气好、福利好,在国外养老的中国老人比比皆是,朋友间有时也提到这个话题,但思来想去后,曹先生这样总结:“我对国外的体系不熟悉,缺乏安全感。比如在超市里听到警报声,遇到小偷等,在国内我不怕,知道怎么处理,但在国外我就会发慌,还要重新学习他们的社会和法律体系,活得太谨慎,就不自在。 ”即使是女儿,其实这方面也不擅长。曹先生一家在国外就发生一件事:在自助停车点停车,缴完停车费后,本应放在车门外的收据不小心被风吹落,一回来,就看到警察贴了一张相当于人民币3000元的罚单,女儿立马就慌了。这件事情后来处理了很久,即使出具种种凭证,足以证明当时已缴费,但是当地死板的规矩依然认定,当场没看到就是没看到,曹先生他们依然需要付一部分罚款。“国内哪有这样的!”提及此事,曹先生至今耿耿于怀。

  邵女士退休不久,今年57岁,当记者提出想跟她聊聊养老话题时,看起来只有四十多岁的邵女士发出一声惊叹:“天啊,养老!我已经算是老人了吗? ”从公务员岗位退休,邵女士的退休金不低,儿子已经成家立业搬出去住,80岁的老母目前身体很好,丈夫还没有退休,各方面都无需操心,正处在人生最自由的时间段,想干什么就去干,养老对她来说,似乎还有点远。

  临界退休时,邵女士上网查资料,筹划将来做些什么,偶然一次机会,在老年大学参加绘画班,第一堂课就喜欢上了国画。现在邵女士一周上一次国画课,平时在家作品不断。鉴于她这方面悟性奇佳、进步飞速,在老师鼓励下,她正打算以后每周上两次课。邵女士另一大爱好就是旅游摄影。从查资料、订旅馆到制定旅游路线,都是依赖网络,自助游的本领之娴熟,丝毫不逊于时下年轻人。

  邵女士的孙子3周岁,但她希望儿子一家少来。现在她周一到周五很自由,一到周五晚上,儿子一家三口就会过来住,邵女士要帮他们烧饭、照顾孙子。 “问伊拉要吃啥,说随便,但是烧得不好,伊拉又不吃。现在我提早两天食谱开好,尽量不重复。”为了这样的双休日,邵女士的自由出行计划也需要特地绕开这个时间段。

  陈女士夫妻俩54岁,她已退休在家,丈夫还在工作。理财非常拿手的陈女士,主动提及最近热议的“反向按揭住房养老”。她一脸不屑地说:“我把房子租掉,一个月也有4000多元,稍微贴点退休金,都足够选择高级养老院了,或者把房子卖掉,400万元存银行吃利息,都比反向按揭划算!再说有子女的,谁不想把房子留给子女? ”

  与别人稍有不同的是,陈女士老家是上海松江区,早年陈女士在松江买了一幢别墅,当时价格未超过100万元。几年间,家人多次怂恿陈女士把空关的别墅卖掉,但为养老未雨绸缪,陈女士坚决顶住压力。她的设想是,等到自己七老八十,就召集一帮同龄的亲朋好友,一起去松江别墅里住,互相照应,再合起来请一个住家保姆,分摊费用,两全其美,“比住养老院要好”。

  七八十岁

  更需要精神养老

  七八十岁的老人对养老有什么看法呢?记者来到莘庄镇敬老院,与三位耄耋老人聊起了家常。

  张杏珍老人今年82岁,入住莘庄镇敬老院已经1年零2个月。她告诉记者,之前自己也没想过要来养老院养老,第一次到莘庄镇敬老院是来探望她的小姐妹,养老院的优美环境和热情服务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她又来看过三次,最后一次是带着家人来的,为的就是说服他们同意让她住进养老院。

  “女儿家住大别墅有大花园,待我也好,碗都不要我洗一个,但我就是住不惯。 ”张杏珍说,“最主要是闷,女儿女婿早上7点不到就去市区上班了,我一整天也找不到个人说说话,再这样下去,要得老年痴呆症了。”她还透露了一个不敢跟女儿说的细节,女儿家的门是密码锁,她用不来,所以家里没其他人的时候,她都不能出门,万一出去了进不来就麻烦了。 “这我没跟女儿提过,想想没面子,我脑子也算好使,说了他们要觉得姆妈怎么这么笨了。 ”

  住进养老院后,张杏珍每天的生活都很有规律,三餐也吃得好,“来这里后我重了8斤呢”,张杏珍笑道。

  张杏珍住的是两人间,费用相对高点,每月3500元左右,不过子女待她很好,这些事情都不用她操心。记者问老人,住在养老院不能像住在家里那样天天见到亲人,会不会觉得失落,她笑了起来:“不会不会,刚住进来的时候,家里人来得勤,后来我主动让他们少来来,这里每个人不都是我的亲人嘛。 ”

  88岁的王国云老人也这样认为,在养老院她和“亲人们”相处得非常愉快,“我过年过节都不想回去,这里吃年夜饭不要太热闹哦,大家都围坐在大圆台边,还有节目看、游戏做。 ”

  何朝珍来养老院3年半了,再过几个月,她将在养老院度过自己的90岁生日。老人没有亲生子女,养女也因故与她断绝了来往。她告诉记者,年轻的时候想着养儿防老,一定要领养一个孩子,现在想法完全变了。

  “以前我1年起码要住院两三次,进养老院后,这些年只发过一次病。 ”何朝珍说自己身体不好,最严重的是美尼尔氏综合征,老伴早年去世了,侄女待她很好,但总不可能常伴左右,身体差的时候,医院要经常进进出出。现在住进养老院后生活不一样了。记者问起养老院的费用是否负担得起,老人说,养老院一个月2200多元,自己退休工资有2800多元,差不多。

  管理到位的养老院为老年人提供了愉快的晚年,不过,目前养老院床位远远供不应求,同时,经济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部分老人的养老选择范围。居家养老还是老年人的主要方式。选择在家中养老的王老伯今年76岁,家在宝山区,老伴五年前去世,独生儿子一家住徐汇区。他说,只要能够料理生活起居的话,就不会考虑去住养老院,“我连自己在儿子家里住都不心定,还是自己家里好。”儿子想给爸爸请个钟点工,王老伯答复儿子说一个人过家务没那么多活,不需要,实则是心疼钱。儿子媳妇每个周末会过来看望他、整理打扫,再加上王老伯会用电脑,儿子每天和他网上挂着联系,所以还算得到了孩子的照应。不过,即便是这样,王老伯还是差一点闹出大事,不是生病,而是差点被骗走一生积蓄——王老伯在一家银行门口结识了一位热情的郭先生,郭先生介绍说可以参股一马来西亚公司投资项目,每年回报的利息达到20%,还拉着王老伯去了一办公室,里面有不少老人在咨询,其中也有两个老人高兴地 “以身说法”,称投资一年真的拿到了如此高回报。王老伯很动心,“如果把我的50万元积蓄投进去,明年就是 60万元了”。郭先生叮嘱:不要告诉小辈,否则你的钱会被小辈盯上。王老伯准备守口如瓶,不过,禁不住兴奋不小心向儿子露了点风,结果被儿子一眼识破:“那是非法集资、诈骗”!王老伯上网一查,果然有许多类似案子,不禁惊出一身冷汗。很多老人之所以被骗,还是因为缺乏精神赡养,空虚的他们遇到主动搭讪的热心人,会不设防。

  据悉,上海已明确养老基本公共服务指标,将养老床位任务列入政府绩效考核,并建立养老机构统筹建设资金机制,这样的投入力度前所未有。按照上海养老服务体系要求,“十二五”末养老床位达12.5万张,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行、助医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将涵盖230万人,养老生活之忧会得到进一步化解,但是如何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仍有许多任务要去完成。

  不同年龄有什么不同的养老需求。一圈访问下来发现对于养老问题,80后人群倒是最担忧,上了50岁反而从容。这或许是因为,现在职场竞争越来越激烈,80后普遍对就业前景有不确定性,即便是目前已经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也很难让他们对今后的生活有了长期的良好的期待。相比之下,50岁左右的人群处于家庭稳定期和事业成熟期,完成了一定的经济积累,对于养老反而不那么忧虑。(记者 陆绮雯 龚丹韵)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