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长江日报:强化扩大开放对深化改革的倒逼作用

2013年10月28日 09:33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段时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等都在不同场合谈及“全面深化改革”话题。就在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首次向社会公开了其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交的“383”改革方案总报告全文,勾勒出包含“三位一体改革思路、八个重点改革领域、三个关联性改革组合”的中国新一轮改革“路线图”。

  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全面深化改革”的话题倍受关注,不仅高层屡屡发声宣示改革,而且社会民间的讨论氛围高涨。随着“383”改革方案总报告全文公开,新一轮改革方案逐渐浮出水面。可以预见,国家经济社会各领域将迎来一场深刻变革。

  不少人看来,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以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为标志,或者起点。这个先行先试、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主要的战略任务就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探索扩大对外开放的新路径。正如中国改革开放伊始,作为第一块“试验田”的深圳,就被赋予“中国对外开放窗口”的基本功能与定位。历史地看,推动以及深化改革,往往先导于对外开放,以及背后开放的国家风气。

  “改革开放”一向并称,拆分来理解,“改革”对内,“开放”对外,两者有不同的指向,但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对外开放,我们打开了视野,也迎接了挑战,并知道需要改革什么,以及怎么去改革。因为深化改革,我们实现了制度创新,释放了市场、社会、文化活力,发展的成果举世瞩目,中国也由此进一步融入了世界。推动新一轮改革,我们自然关注整体部署和方案,但同时要认识到,改革不是可以完全设计出来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它是对问题、压力的反应和调整,没有对外开放的扩大,改革的活力、压力无由而出,缺乏推动力,甚至,改革将缺乏问题导向。

  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时至今日,社会上仍存在着“狼来了”的声音,改革与开放分裂开来对待,或者简单地把“开放”理解为我们走出去,但不允许别人走进来。对于部分人而言,经济上,碰到“洋品牌”就另眼看待,监管、揭露、曝光充分对着外来货,拿着的是放大镜,对本土品牌就是讲“扶持”、“保护”,毫无经济规则可言;文化上,不是努力增进沟通、交流,而是热衷于贴标签、戴帽子,盲目的抵制、排斥。这种心态下,一旦是外来事物,思考的逻辑就会颠倒,甚至谈改革,也当成了抵御“狼来了”的动作,而且好似可以闭门造车,变成纯粹的技术问题。民族有别,国家有别,凡事要划个界限,区分个你我,动辄搬出两套规则,哪里还能谈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对外开放,直接的理解是,中国向世界开放;拓展的理解可以是,政府向市场和社会开放,现有体制机制向新事物开放,传统思维向新观念开放。某种意义上,“对外开放”就是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不可能是在给定的轨道上一路向前,新的问题要面对,新的压力要承担与消化,新的观念要选择和吸收。也就是说,改革之路上,要勇于面对未知因素。在这个意义上,扩大开放不仅是打开国门,也是维系改革调整灵敏度的一种必然方式、风气和态度。(评论员 肖畅)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