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艺术“剩宴”缘何成商业饕餮

2013年10月30日 16:34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从9月初进驻北京园博园,到十一期间光临颐和园,在北京度过了将近两个月的“大黄鸭”27日离开北京。在游客和大黄鸭“亲密接触”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据估算,总收益可能超过两亿元。而就在今年6月,在上海新天地进行的“100哆啦A梦秘密道具博览”,虽然也不是免费参观,但同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无论是大黄鸭,还是哆啦A梦,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艺术品,充其量只能算是艺术界的“剩宴”。它们刺激的并不是大众的艺术神经,而是人们关于可爱、纯真的美好童年的回忆。它们离商业很近,离艺术很远,通过激发公众的愉悦感来获得巨大的商业价值。

  看似非常简单的一个赚钱道理,为何我们就设计不出这样的卡通形象呢?我们拥有人才,我们不乏创意,但我们缺少的却是情感。当“大黄鸭”成为世界级明星之后,马上有无数商家窥见了其中的商机,愿意花费巨资将自己的产品商标印在“大黄鸭”上,但是却无一例外地遭遇了创作者霍夫曼的拒绝。不管多么有创意,多么受欢迎的东西,一旦被过度商业化,被过度地开发利用,那么就势必开始走下坡路。

  一个有意思的巧合是,大黄鸭和哆啦A梦,都是在香港“首秀”获得巨大成功之后,才被引入到内地的。在香港的商业空间展示传播的过程中,它们成为一个符号,与原本的艺术价值有了偏差。正如好莱坞拍出了《功夫熊猫》,中国的熊猫,中国的功夫,却在好莱坞被“发扬光大”,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观众,并赚得盆满钵溢,艺术与商业如何结合,海外机构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这实际上是我们在创意产业发展中最为缺乏的。我们的一些艺术家往往过多地关注了商业,而在商业运作中又过多地依赖艺术的作用。到头来是两头不着边。

  大黄鸭本身并不是软实力,只有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并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释放出无形的影响力。现在,许多人都提出了用创新、创意建设城市的软实力,从大黄鸭以及哆啦A梦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创新以及创意,有时候并不是要创造新的事物,而是赋予事物以新的想象和内涵。当我们以另一种形式、在另一种场景中“看到”这些熟悉事物,就会“重新审视”他们的意义,甚至学会欣赏这些事物,这或许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方翔)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