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盼暴雨中“洞坚强”更多一些

2013年11月04日 10:12 来源:宁波日报 参与互动(0)

  台风“菲特”肆虐宁波期间,市区公铁立交桥下涵洞全成了“汪洋”,唯独江北区丽江西路下穿铁路立交涵洞没有积水,畅通无阻,被许多网友誉为“洞坚强”。灾难过后,江北区组织专家、技术人员等对本区积水涵洞进行“会诊”,提出专项改造提升方案,实行“一桥一策”,一年后其余9座公铁(公路)立交桥汛期积水顽疾有望得到解决(11月3日《宁波日报》)。

  在灾害刚刚过去、人们仍记忆犹新的此时,采取这一“亡羊补牢”之举,十分及时且有必要。

  台风既“刮出”了城市“应急短板”,也“刮出”了城市排涝设施的“短板”。灾害在让人们饱受折磨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总结、反思的沉痛教训。“吃一堑,长一智”,能教会人们不少东西。百年不遇的天灾固然猝不及防,但人们在天灾面前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吸取教训、未雨绸缪、超前规划、完善设施,提升抗灾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有可能自信而坚强地迎接下一次大灾害的考验。

  台风“菲特”期间,宁波市区所有立交桥涵洞全部没入水底,有的出现5米以上积水,成为交通梗阻点。有的涵洞经数天强排水,才得以抽干。灾情如此严重,不能完全“怪罪”于老天爷,城市建设部门与管理部门也有值得反思之处。比如,以往在城建中往往存在重视“给水”而不重视“排水”的问题。又如,有的专家指出,为防洪涝灾害,城市交通主干道与铁道、快速路立交桥一般应设计为高架式。而如今市区的此类立交桥大多是下穿涵洞式,不要说大雨,有的一遇中雨就水漫金山。最典型的是交通主干道———通途路穿环城西路立交桥被设计为下穿涵洞式,成为这次洪灾中积水最深之处。全市其他积水涵洞已通车时,此处“肠梗阻”仍严重阻隔了东西向交通。

  再就是,由于缺乏“大宁波交通观”,城市超前规划不够,导致作为交通大枢纽的火车南站仍在原址新建,联结杭甬高铁与甬温线的既有铁路只得穿城而过,经过的路口形成了十几个下穿式涵洞,一遇洪涝就易成灾。如果拆除市区既有铁路,两条高铁联结线在城西新建,绕城而过,同时在西郊兴建南站枢纽,市中心就会更完整、安静和有序。

  说这些似已成“马后炮”。当然,就既有交通格局讲,还是可以拾遗补漏、有所作为的。正如江北区现在所做的,提出的涵洞改造提升方案包括不少新举措。如在设计理念上,暴雨重现期由原有设计的2年标准提高为5年,设置有较高的挡水反坡段,地下水位以下的道路采用U型槽封闭结构;下一步改造重点为U型槽以外路段的挡墙由浆砌块石改为混凝土,减少外来雨水的渗入;提高挡墙高度,阻挡农田雨水流入;升级排水泵流量、提高泵站建筑和设备的标高、加强排水设备日常维护等。这些都值得其他县(市)区借鉴。此外,城市规划、城建部门还应查一查:以往的防洪排涝标准是否“几十年一贯制”、定得太低?城建中排水设施投入经费是否到位或被挪用?排水设施建设是否符合设计标准,有无“豆腐渣”工程?

  吸取这次洪涝灾害的深刻教训,灾后重建,既要立足当前,也要谋划长远。各地各部门要像抓安全生产、水污染治理一样,抓好城市排涝体系的建设;要像建设供水高速管网一样,抓好泄洪排水的“高速通道”建设,全面提高城区防洪排涝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涝难题。(石上流)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