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电子义工证遭网民质疑捆绑利益 义工联:自愿办理

2013年11月04日 13:43 来源:深圳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深圳新闻网这一网帖曾引诸多热议声。

勾特/漫画

  “推电子义工证是为提升服务质量”

  电子义工证曾遭网民质疑“捆绑商业利益”,市义工联回应称该证属自愿办理

  一组有关义工话题的网帖,近日在网上引发热烈讨论——有义工网友发帖称,义工群体的突飞猛进增长导致滥竽充数,一些人成为义工只是打算混时间、混积分,以此为自己镀金捞资本;也有人认为“义工证捆绑太多商业利益”。

  那么,究竟目前深圳义工组织的发展情况如何,又是如何进行管理的?连日来,晶报记者走访市义工联副总干事李琼和几位服务时间在十年以上的资深义工,力求寻求网友质疑问题背后的事件真相。

  义工证是否捆绑太多商业利益?

  回应:电子义工证自愿办理,通过社会化方式整合资源来推出

  针对“义工证是否捆绑太多商业利益”这个话题,市义工联副总干事李琼回应:“电子义工证由义工们自愿申请办理。义工联是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来自政府的扶持经费有限,义工的证件、服装和保险等经费更多的要依靠社会各界的支持。义工证、服装和保险也是这样,主要由中国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捐赠来支持,难免会涉及到经济方面,但我们一直采取自愿原则。”

  实际上,如果我们把义工联的章程拿出来仔细看看,会发现“是否持有电子义工证”和“参与义工服务”,完全是两回事,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义工可以志愿申请办理证件。

  2000年便开始做义工、曾获义工服务市长奖的陈锦华告诉记者,义工联对义工人员的管理,一直是手工记录然后录入档案的,跟是否持有电子义工证无关:“义工们都有自己的注册号,这个是唯一的。我们去服务了,组长会登记,回来后录入档案,网上都可以查到,也有很多义工没有申领电子义工证的,并不影响我们服务市民。”也正因为如此,深圳义工队伍如今有84.6万人,但只有14万余人持有电子义工证。

  那么,为什么要实施电子义工证呢?李琼告诉记者,这跟义工联发展的长远规划有关。“电子义工证的推出,将更有助于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和管理效能,让我们的志愿服务更加紧跟信息化的步伐。” 据介绍,电子义工证通过与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及其配套终端对接,改变以往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半信息化”管理模式,可实现志愿者全市范围内跨组织、跨区域服务的电子化、无纸化及参与志愿服务“一证通”。

  李琼同时告诉记者,“原来我们的义工外出服务,我们会按小时给他买保险,但是有了电子义工证,里面绑定了保险,跟着义工走,这样义工的人身安全有了保障,而且手续也更加便捷。”此外,义工联也希望未来能够用电子义工证来取代手工录入档案,“一刷卡就能登记你的服务时间,方便很多。”

  “伪义工”混时间、混积分?

  回应:迟到、早退的,不计入服务时间

  会否有“伪义工”混时间、混积分,以此为自己镀金捞资本?今年3月刚刚加入深圳义工的朱雪君以自身经历表示,可能性不大。据她现身说法:“有一次参与服务,我有点事提前半小时先走了,后来组长公布的名单上就没有我,那次就不算服务时间。”

  2003年加入义工联的资深义工王军蓉,为不少新义工登记过。她直言:“可能确实有人一开始是私下带着镀金捞资本的小九九去的,但一到服务现场,所有人都在认真工作,谁还好意思偷懒啊!真想偷懒的,下回也不好意思来了。”她表示,“既然来了,我们就会努力地感化他:只要他愿意走进‘义工’这个门,我们就要怀着感恩的心来接受他,不能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别人——义工的大门是向所有市民开放的!不管是抱着什么目的加入的,只要他能加入进来做好事,为什么要拒绝呢?”

  李琼表示,义工联是为大家提供服务的平台。市民注册义工后,会先接受数场培训,才能“上岗”。在服务过程中,也是采取“老带新”的方式。“在义工的队伍不断壮大后,我们始终把如何提高服务质量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义工联对义工的各项培训一直在分批进行中,各小组也经常开交流会让新老义工交流心得。市民想成为一名义工并无门槛,但是正式‘上岗’还是有门槛的。”

  深圳市义工联合会是由共青团深圳市委发起、由志愿为青少年和社会提供义工服务的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社会团体,1990年4月23日,由46名义工组成的市义工联在民政局注册成立,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义工团体。从2011年的35万、2012年的46万发展到目前84.6万人,正向着社区化、项目化、专业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晶报记者 姜梦诗)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