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诈弹入刑”重在震慑效应

2013年11月07日 10:31 来源:杭州日报 参与互动(0)

  今年5月,王洪亮致电6地机场,谎称5个航班有炸弹,导致航班被迫返航。5日下午,深圳宝安区法院一审宣判,以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判处王洪亮有期徒刑5年。王洪亮当庭表示服判,不上诉。

  一段时间来,国内各地时有发生有人谎称“航班上有炸弹”等行为。就在近日,福州机场等地4个航班接到爆炸物威胁,导致若干航班不得不进行二次安检或备降。这类违法行为,不仅影响航班正常秩序,给航空公司造成经济损失,也使社会产生恐慌情绪,理应受到法律严惩。

  有必要区分一点,这类违法行为与航班延误导致乘客闹事维权,完全不是一回事。后者的行为固然不妥,或同样涉嫌违法,终究与航班服务有直接因果关系;而这类“诈弹”恐吓,行为人只是通过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的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其本人未必与机场或航空公司有什么恩怨。换句话说,无论其个人目的是什么,这种危害公共秩序与安全的违法行为,都不值得同情或谅解。

  以往对这类违法行为,执法与司法方面往往比较被动,没有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通常情况下,对这类“诈弹”行为或者采取行政拘留,或者罚款了事。这客观上给不法之徒留下了违法空间,也在航空安全管理上留下了漏洞。事实上,实施“诈弹”威胁的人中,有的人纯粹就是为了恶搞,还有的人根本没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

  例如,去年8月,熊某得知债主将搭乘航班向其索债,为阻止或迟滞债主到达,遂拨打机场电话,谎称当天某航班上有爆炸物,导致航空公司启动一级响应程序,紧急备降该航班。紧急备降期间,机场地面待命航班全部停飞,并调动消防、武警等多个部门前往现场处置。今年2月,深航ZH9786航班曾遭匿名电话威胁,经调查,嫌犯陈某原来是为挽留女友而谎报“机”情。

  针对这一社会现象,今年9月底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明确界定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认定标准,列举了从重、加重处罚的情形。相关司法解释出台后,对“诈弹”行为的量刑更为明确,相应地也可起到更为显著的震慑作用。仅就该法规而论,情节严重者可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这样一来,那些抱着侥幸、恶搞心理的人,再想制造“诈弹”的话,恐怕就不得不掂量一下违法的后果。

  航班安全不能开玩笑,公众安全不能开玩笑,无论是基于什么目的,都应止步于此。(评论员 顾昀)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