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老人受邀参加健康讲座 名为发礼品实为卖东西

2013年11月07日 15:26 来源:合肥晚报 参与互动(0)

  家住长江东路某小区的刘大爷,最近接到一个“健康扶贫公益办”的电话,对方声称正在举办一个“健康共享”活动,会给老年人发放纪念品。可是,刘大爷到对方的办公地点才发现,对方是为了推销保健品。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推销早已屡见不鲜,为何保健品总爱盯上老年人?

  专家建议

  老人应理性 部门要监管

  对于保健品市场的乱象,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王传寿先生有自己的见解。

  首先,很多保健品未作真实宣传,保健品夸大其辞的宣传会误导消费者。其次,老年人应该对健康有正确的价值观,盲目地高消费也是不可取的。他认为,目前市场上保健品的“乱象”需要社会多方面的综合治理,不仅要依靠法律,也需要行政部门和医药部门的共同监督,方能对其有所遏制。

  案例

  名为发礼品实为卖东西

  刘大爷告诉记者,10月中旬,有自称是“健康扶贫工程公益事业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来到该小区,进行“健康共享”的主题活动,还赠送了一些免费的种子和推销各类保健品的书籍。

  昨天,记者按照刘大爷提供的地址,来到位于淮河路上某大厦的7楼。记者在该办公室的外墙上并没有看到“健康扶贫工程公益事业管理办公室”的字样,而是出现香港某健康企业的广告,推销该企业生产的保健产品。记者试图上前询问有关“健康共享”的活动,一位工作人员走过来对记者产生警觉,将记者护送至下楼。

  记者下楼时,遇到一位老人,他说那个所谓的办公室就是为了推销保健品。

  迷恋讲座他们不少花钱

  “我母亲最近迷上了听讲座,才听了几天时间就买回了6000多元的保健食品。”家住合肥的李先生向本报反映。李先生的母亲今年60多岁,患有糖尿病。今年年初被朋友带去听了一次讲座后,隔三差五地开会、听讲座。每次回来,就带回保健品,已经买了20盒。

  家住大通路的刘阿姨买菜时,看到有人在免费量血压于是量了一下。测量结果显示,老人的血压有些高。这时,有工作人员来推荐一种药能治疗高血压。随后,她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听讲座,会场播放宣传片,片子里有人介绍,这种药能治疗高血压,老人被深深地迷住了。工作人员将老人和5盒产品送到家里,老人将家里的4000元钱付给了工作人员。

  追问?

  为何受伤的总是老年人?

  某保健品推销人员告诉记者,老年人空闲时间较多,好多都是和儿女分开居住,儿女不可能长时间陪伴老人,这就造成了老年人的孤独。很多保健品推销人员利用情感攻势,瞬间就俘获了老年人的心。

  安徽阳光心健心理中心主任江俊认为,相当多的老人很在乎自己的健康,推销人员一方面利用情感攻势,另一方面抓住了老人的这种心理,夸大对保健品身体健康的功效。

  保健食品能包治百病吗?

  合肥市卫生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保健食品是食品而不是药品,只能对人体起到调节作用,看病还是要去医院。如果把保健食品当药用,不但延误治疗时间,甚至会使病情更重,危及生命。

  合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老年人切勿轻信保健品能治病的夸大宣传。有病要及时就医,听从医嘱。老年人应谨慎参加各种保健品公司举办的所谓“会议”、“讲座”等活动。

  虚假宣传为何屡禁不止?

  为何有人知法犯法?究其根源还是高额利益的诱惑。

  中国保健协会市场工作委员会负责人表示,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开列的惩罚措施、责任,有些太过轻微。这显然不足以令其伤筋动骨,更不会产生多少阻碍其继续违法的社会功效。

  合肥市工商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很多涉及虚假宣传的保健品使用讲座等方式秘密进行,如何监管也是难题。(王超 本报记者 周洪)

【编辑:柳龙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