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党报刊文析民意通道不畅:小投诉5个电话没解决

2013年11月13日 09:1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进入信息时代,时空的距离已经不再成为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往的阻隔。但是,当群众向政府部门反映自己遇到的困难,想要个答复却很难,究竟是何种原因阻塞了“民意通道”呢?

  民意通道不畅通

  民生小事不重视

  “有些渠道名义上是接受老百姓反映问题的,但实质上却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摆设!”11月11日,回顾起自己的投诉经历,石家庄市民张先生充满感慨。

  在裕华路和东二环交叉口,因为多次借辅道绕行立交桥下调头,张先生在今年3月20日收到违章通知单:从3月9日起他在该路段连续有9次违章,累计需要缴纳近千元罚款。

  “为什么不在第一次违章之后发出通知单,而是让违章行为持续了11天?”

  “该路段长期有车辆占用辅道行驶,为什么不设置禁止机动车进入的提示牌?”

  “该路段车流量较大,能否利用宽敞的辅道设置调头车道?”

  张先生带着这些诉求,4次直接向职能部门投诉,5次拨打市长热线电话。然而,问题依然没有一个满意的答复。

  市长热线、县长信箱、民生论坛、接待群众来访办公室……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设立了很多供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长期以来,这些渠道,在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一些地方和部门,并没有对通过这些渠道所反映出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记者调查发现,市民反映的问题多是关系切身利益的小事,比如噪音扰民、停水停电之类。也许因为这些事情看起来过于琐碎,很多事情在投诉后,就没有了下文。

  本报日前报道的石家庄一廉租房小区遭遇连日停水事件中,也有10多户居民拨打了市长热线,“接线员的态度都很好,每一次都说要向相关部门反映,可每一次都没有下文。”

  “对我们来说,态度已经不重要了,能把事解决了就行。”石家庄居民郝大爷说,他家旁边的一个工地天天晚上灯火通明,吵得他“心脏都受不了了”。然而,即便他拨通了投诉电话,结果状况并无改观。有一天晚上工地突然静寂下来,郝大爷心想终于有人管了,结果第二天出门一看,原来是工地完工了。

  反映的问题不受重视,有些问题甚至连反映的机会都没有。

  市长电话12345,环保热线电话12369……一座中等城市,像这样的号码就会有几十个。然而,一些市民的遭遇却显示,有些电话,越是需要它的时候,越难打通。

  在记者的采访中,围绕即将到来的采暖季,来自石家庄、秦皇岛等地的很多受访者反映,在上一个冬季,供热公司没能及时供热让他们感到缺少“暖意”,而有关部门公布的供热投诉电话更是很难打通。 

  冷漠推诿伤人心

  实际回应暖民情

  不仅是民意通道不畅,不同通道之间的差别也很大。

  记者调查发现,就政府网站上的互动平台而言,在运行方面,省市两级设立的平台,通常做出回复的时间较短,而县区级政府网站上的投诉问题多数时候处理周期较长。

  就热线电话而言,受访者反映,一般公开设置的热线电话接线人员态度普遍较热情,而一些政府部门在面对反映问题的群众时,电话后头工作人员的态度则冷暖各异。

  之所以出现答复态度迥异,完全在于意见受理者的心态。对于公开热线的接线员来讲,其工作职能就是受理各种投诉和建议,从职业本身讲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而对于一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而言,则可能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可能认为“即便我不管,我也不会因此而承担任何责任”,所以表现出态度冷漠或者推托。

  然而就是这份冷漠或者推托,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会让反映问题者丧失对于政府部门的信任,或者进一步使问题激化。

  “管不了,是别的科室管”,“设立摄像头就是禁行标志”……辅道掉头被判违章,前文所述的张先生向有关部门表达诉求的时候就遭遇了这样的答复。“道路交规里,没有用摄像头作为禁行标志这一条款,为什么要这么答复我?”张先生很是生气。 

  一条“民意通道”究竟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关键还是取决于它能否对民意诉求做出实际回应。

  10月31日,位于保定市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旁边的学苑街通车了。据介绍,这条小街只有500米长的路面上曾经有大小20余处坑洼,车辆通行有如翻山越岭。由于机动车的碾轧,非机动车道上的11个井盖也有不同程度破损,因为严重影响出行,被河大师生以及周边村民戏称为“学怨街”。

  一位曾参与呼吁对该街道进行改造的当地媒体人士介绍:“我们是把情况通过各种渠道向政府部门做了反映,甚至惊动了市长到现场调研,但街道能够得到改造,关键还是政府有关负责人及部门对这份呼吁拿出了实质性的行动。”

  记者董立龙 本报有删节

【编辑:燕磊】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