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鞋垫奶奶”事件中的情理排序

2013年11月15日 09:11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75岁的张素婷在河北师大摆摊20多年,做缝补、卖鞋垫,被称作“鞋垫奶奶”。日前“鞋垫奶奶”疑遭校方驱赶,校保卫处称,是按规定办事。学生们则集体求情,呼吁学校多些人情味。(11月14日《燕赵都市报》)

  围绕“鞋垫奶奶”的去留,公众争执不休。有人质疑,偌大一个校园竟容不下一个摆摊老人?也有人认为这只关乎规则,无关冷漠。

  两种看法其实都有道理。于理而言,将经营活动集中到店面,不允许“游摊”是保障校园秩序的基本要求。可就情来说,老人年事已高,若非生活艰难,谁愿摆摊?对其驱逐,未免残忍。

  平心而论,驱赶者未必不仁,只是遵循规则而已。学生集体求情,更不是“无理取闹”。与其说这是“无情”碰撞“有义”,不如归成角度差异。校方着眼维护秩序,求情者更多从道义出发。

  当情理不能两全,就需要权衡顺序。遵守规则无可厚非,但规则无法忽略人文关怀,无法排除情感考量。有时候适当的变通,不是对规则的削弱,反而是对规则内涵的丰富。

  年已七旬的“鞋垫奶奶”本该安享天伦,却老无所依、孤苦度日。在社会救济无法完全覆盖的现实情况下,摆摊卖鞋垫是她的“救命稻草”。如果校方一赶了之,无疑会断了老人的唯一生路。

  做缝补、卖鞋垫,本是微利,它支撑起的生活愿景颇显卑微。若高校将其取缔,既掐灭了老人的生存希望,也给有缝补需求的学生带去诸多不便。

  正因如此,希望校方特事特办,给“鞋垫奶奶”一个安身之处,才成了普遍的呼声。毕竟容许“鞋垫奶奶”存在未必就影响秩序,更谈不上造成破坏规则的连锁反应。若墨守成规,未免不近人情,而“人情味”同样是规则的内涵。

  有些人对此加以引申,认为“鞋垫奶奶”事件是对社会救济制度以及孝道伦理的拷问。呼吁建立健全的救济制度固然没错,但在制度缺角难以立即补全的情况下,社会的关怀更像“及时雨”。在“不扰民”的前提下,校方完全可兼顾秩序与老人的生存诉求,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在他人的苦难面前,岂能轻易转身离去?再冠冕堂皇的规则,也应在个人的生存权面前有所考量。(北京 媒体人 佘宗明)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