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对“敬业度”排名中国垫底不必过度反应

2013年11月15日 14:25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最近,不少媒体报道了由盖洛普发表的一项全球范围企业员工“敬业度”排位,中国在 142个国家中垫底。消息传来,让许多国人大感意外:中国人一向以“勤劳”著称,乐于“苦干”,论产值,现在撑起了世界制造业的“小半边天”,论产品质量,也在稳步提高,怎么会在“敬业度”上低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其实,不必过度反应,因为这项排名的名称翻译成“敬业度”本身就有问题。按盖洛普自己的说法,应该是“投入度”(engaged),其核心是对企业的认同感:“投入的员工工作有激情,感觉自己与公司有深刻的联系,他们推动创新,让整个组织前进。”简单地说,这是员工的主观感受,而且是同企业相联系的感受,与个人对自己所干工作的态度不是一回事。既然谈的不是一回事,那么通常被世界公认“敬业”的日本人、韩国人,在这份榜单中排名不靠前,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准,也就不足为奇了。

  奇怪的倒是,外国机构发表什么消息,只要涉及中国人,特别是具有“负面”性质的消息,专家就会自动对号入座,分析中国人“不敬业”的缘由,什么工资低、劳动辛苦、物价上涨、房价不可承受、国企“养懒人”、民企家族制,不一而足。好像盖洛普一份调查报告,就可以“终审判决”中国员工在敬业程度上的不堪。

  事实上,生产过程中作为雇员的员工,其工作激情和对企业的认同,与通常大家所认为的“敬业”不是一回事。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个体劳动的木匠对手上的活精益求精,但因为不属于任何一家企业,所以不会有什么“企业认同感”,但显然,这丝毫不会影响他制造出精美绝伦的产品,并从中得到极大满足。

  从方法论上说,盖洛普这项调查的设计也是有问题的,因为这个“投入度”概念内含价值判断,被认为是一种“好的素质”,而且所谓的“好”,单纯以是否有利于企业为评判标准。员工将自己融入企业,就被认为是投入的,也就是好的,反之则是不投入,也就是不好的。可是它没有回答,为什么融入企业就是好的?更没有回答,为什么对企业好就是好的?事实上,界定个人对工作的投入度,至少在“对企业好”这一维度之外,还可以找到另外两个维度:一个是对个人好不好,另一个是对整个社会好不好。一个员工技术水平很高,工作绩效也不错,但就是对企业不认同,时刻准备跳槽或自己创业。这对他现在所在的企业可能不好,但对他个人未必不好,“人往高处走”嘛,对整个社会也未必不好,多几个人创业,社会不会不欢迎。甚至对其他企业也有好处,可以招聘到好员工,在原企业中是“一条虫”,换家企业是“一条龙”,这样的情形不少,谁能说跳槽本身好还是不好?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择业问题上,还是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草根经济充满活力,其中有一些人最初的动力就直接来自于对所在企业的“不认同”,最终毅然选择自我下岗、自己创业。如果当初这些人始终依恋国有企业的铁饭碗,不敢往外闯,又哪来后面的“改革弄潮儿”?

  当然,也不能走极端,认为“认同度”无足轻重。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但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一旦选定目标,就应全力以赴,不能出工不出力,更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做好本职工作,依然是值得倡导的职业素养。

  总之,中国员工“投入度低”,是否确有其事可以进一步论证。但不管怎样,在个人,无论是打工还是创业,都要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在社会,应创造宽松的择业氛围,让所有人都能劳有所得、劳有所乐;在企业,尊重员工的选择权,稳住那些“投入度高”的员工,让其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如果这些都做到了,无论中国员工在类似调查中排名第几,尽可“宠辱不惊”。 ( 顾骏 作者为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