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河南97岁坐诊女医生:这样走过的路才经得起评价

2013年11月15日 15: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河南97岁坐诊女医生:这样走过的路才经得起评价
图为11月15日,97岁的胡佩兰正在接诊病人。 周小云 摄
图为11月15日,下班后的胡佩兰和保姆一起做午饭。 周小云 摄
    图为11月15日,胡佩兰坐在沙发上看报纸。闲暇时间看报纸是胡佩兰多年的习惯。 周小云 摄

  中新网郑州11月15日电(记者 周小云)河南郑州97岁的妇科医生胡佩兰,在其1993年退休后仍坚持坐诊,20年来从不间断,这让许多慕名前来看病的患者深受感动。15日,胡佩兰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称,自己最愿意给患者解决病痛,一到假期休息就没精神,虽然自己老了,但人活着就得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样走过的路才经得起别人评价。

  194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的胡佩兰就投身医学界,1986年,她70岁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后到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坐诊,2010年受聘到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至今已经行医69年。

  15日上午,记者来到胡佩兰所坐诊的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科诊室采访,还未走进便看到诊室外坐满了排队等候的患者。诊室不大,10平方左右,两张办公桌,她和学生相对而坐,一张简易床仅靠墙壁,方便候诊患者就坐,墙壁上挂着患者赠送的5面锦旗。

  记者观察,身穿白大褂的胡佩兰,瘦弱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由于年龄原因,她耳朵里放着助听器,方便与患者交流,哪些听不清的地方,由旁边的学生解释。问诊中,胡佩兰对每位患者都极有耐心,细心询问病情,并对自己所开的处方,还会再一字一字细细检查,随后叮嘱患者需注意的事项。

  首次前来就诊的患者岳琴,对这位97岁高龄老医生仍坚持坐诊,为患者服务的精神表示感动,认为医生都应该有胡佩兰这样甘愿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交谈中,岳琴告诉记者胡佩兰对患者检查方式都是比较原始的,不需要太多高科技仪器,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用手在腹部检查,查出病症。

  34岁的市民刘倩虹,是胡佩兰的“粉丝”,两年来她多次找她问诊,最贵的药费也没超过100元。刘倩虹介绍说,起初来找胡佩兰看病,是邻居介绍,那时候还担心医生年龄大了,眼睛看不清看不好病,但每次治疗都有非常好的效果,并且医生对病人的态度很好,很照顾病人。

  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其学生唐利平说,老师经常给她们讲,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老师腰不好,可一坐诊就坚持把所有病人看完,中间不休息,也不说累,一直到下午两三点下班是常事,回到家之后才吃午饭。”对于老师的工作态度,唐利平非常敬佩,也经常会把老师讲的医生要有医德,不能以挣钱为目的,只想着给病人开贵药、开新药这些话,讲给其她同事听。

  据了解,胡佩兰坐诊时间为每周一到周六上午8时,下午休息,每月两千多元工资。

  下午1点多,胡佩兰接诊完当天最后一个挂号病人。记者跟随她一起,回到其住处717家属院,了解老人生活情况。

  胡佩兰每日的吃住都有保姆照料,66岁的保姆王兰花说老人的牙齿好,没有掉一颗牙,平日最爱吃煎的金黄的包子,喝白开水,偶尔吃点面汤、米饭,平日下班后,离开热闹的诊室,老人就会感到很孤独,周末不怎么出门,大多是在家睡觉。

  当日在胡佩兰家中,记者见到了她的三儿子胡心一和他的老伴,儿子胡心一64岁,目前退休在家,主要照料母亲的生活。

  胡心一称,母亲没退休时上班就这样,很少按时下班,也很少打理家中的事物,都是父亲一人打理,母亲爱给病人看病,现在年龄大了,我们主张她最好不去坐诊,可母亲不愿意,不去不行,只能由着她。

  采访中,胡心一坦言,目前他和三个兄弟比较担心母亲两方面,一是老人心脏不好,曾出现多次问题。二是毕竟目前母亲上班的医院条件有限,同时妇科治疗也存在一定风险,不同于在大医院坐诊,有后备军力量,虽然技术可以,但体力已经不行了,这让家人为母亲担忧。

  饭后,胡佩兰不让保姆搀扶,推着小车慢慢走到沙发上休息,她随手拿起一份《老年日报》翻看起来。老人爱热闹,看到前来采访的几位记者,她的话也多了起来,精神很好。

  听到每天接诊这么多病人累不累的问题,胡佩兰连说了两个“不累”。“一见病人就不累,但是回到家了,就老是想睡觉。”胡佩兰说,上班时,想着患者的病情原因,如何解决,精神集中了,就不会觉得累,这样还可以预防老年痴呆,活着的人也得有点用处,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采访结束时,老人依旧坐在沙发上翻阅着报纸,嘴里念叨着:“人活着就得用点用处,不能光为自己着想,要活到老,学到老,为人民服务到老。”(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