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湖北日报:公车改革要敢于碰触灵魂

2013年11月27日 11:29 来源:湖北日报 参与互动(0)

  从“取消公车”的呼声,“特权赎买”的追问,到“变相补贴”的质疑,再到GPS定位的监控,部分省份的部分县市先后试水公车改革,重拳整治公车腐败,可以说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可见,公车改革不缺办法,不缺条件,缺的就是执行的力度和自我改革的勇气。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规定:“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普通公务出行由公务人员自主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车轮上的腐败”一直为社会诟病。此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约束公车,表明了中央解决“四风”问题的决心,也是实现我们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公车改革,在制度的顶层设计上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但改革要落地必然触动利益,难度并不小。

  公车改革是一个老话题,历时多年,步履维艰。有统计数据显示,公车支出占了“三公”经费的大头。从“取消公车”的呼声,“特权赎买”的追问,到“变相补贴”的质疑,再到GPS定位的监控,部分省份的部分县市先后试水公车改革,重拳整治公车腐败,可以说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可见,公车改革不缺办法,不缺条件,缺的就是执行的力度和自我改革的勇气。

  公务用车难改、改得迟缓的重要症结在于,现有的能享受到公务用车好处的人不愿意、舍不得割舍这种“福利”。公务用车中的混乱现象长期存在,超标配置、公车私用、租借豪车……从已有的利益中抽离,很多部门和人员不愿意率先迈出这一步。改革的推动者,同时也是改革的对象,这也使得公车改革的过程注定需要更大的力度和决心,迈出更具实质性的一步。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有了制度不执行或者执行不力,制度就会成为一种摆设。《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颁布之后,接下来,就要看各地各部门如何将之尽早落地。治理公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肃清党风、政风,降低党政机关的行政成本,赢得人民群众更大的信任。那么,公车改革的实际行动就要始终围绕这个目标来完成。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让被改革切掉的利益,再以其他方式回输。

  公车改革要想获得成功,还需要有一本透明的账。按照目前的要求,超标的公车将如何处理,既不会让国有资产流失,又不会成为某些人的新得利?再者,公车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公务人员交通补贴,怎样既满足公务的要求,又不会成为变相的多余福利?还有,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部门之间,如何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既不搞一刀切,又符合公车改革的精神?把这些具体的实际的问题解决好,才会让公车改革收到实效。

  公车改革既关系到制度问题,又关系到约束权力问题,不仅要有制度约束,还需要有社会监督,否则依然难以取得改革的预期效果。请人民监督,让公车消费透明,应该成为公车改革的题中之义。同时,必须警惕公车改革中换汤不换药的利益侵占,如公车处置、发放公务交通补贴都须有细化规定,避免以此为由的特权腐败。

  公车改革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降低行政成本,更在于彰显党和政府自我革新的勇气和魄力。改革越往纵深发展,碰触到的利益藩篱也越多。公车改革的锐意推进,将真实地证明和检验着我们对于深化改革的态度和决心。敢于趟深水,敢于啃硬骨头,敢于碰触灵魂,改革终将一路向前。(评论员 艾丹)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