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把对雾霾的焦虑体现到行动上

2013年12月09日 11:27 来源:湖北日报 参与互动(0)

  最近几天,雾霾再次笼罩中国百余座城市,12月 7日武汉PM2.5小时浓度刷新今冬峰值,江城遭遇今年入冬以来最脏的一天。当日,武汉首次启动雾霾天气应急三级响应,一些机组停机,工地停工,渣土停运,专家建议市民减少外出。(12月8日《楚天都市报》)

  雾霾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对人的呼吸系统病变有直接影响,严重的将可能加剧肺癌的发生。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所说,大气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谁都跑不掉。雾霾围城,老百姓周末不敢轻易出门,孩子们的课间操也停了,正常的生活被打乱。经受一次又一次的侵袭,民众对于空气污染,已经越来越陷入“到底能不能驱走,能不能根治”的焦虑中。

  基于对公众生命健康的考虑,政府采取应急措施,尽量降低雾霾的危害,是必要的。但是治理不是拉锯战,雾霾过去——一切恢复如常——下一次雾霾袭来——又一次手忙脚乱,这解决不了问题,也让民众无法对解决问题抱有期待,树立信心。

  雾霾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非从现在开始治理不可的地步。这需要整个社会将对雾霾的焦虑转化为对治理行动的焦虑,拿出“不行动就无改变”的紧迫感,而非停留于无休无止的争论、抱怨、指责和等待之中。

  治理雾霾是对政府治理能力的一种考验。雾霾袭来,方方面面的呼吁给政府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而这正是倒逼政府下决心转变地区发展方式的动力。时下,没有一个地方口头上对治理雾霾不重视,但是在具体行动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行动和力度却并不那么整齐。有的地方一边强调要调结构、转方式,一边却又拼命地上马不该上的项目,这样明里一套背里一套,依然奉行“先污染后治理”,如何能送得走雾霾天呢?

  治理雾霾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检视。企业是经济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社会责任的主要承担者之一,有的更是雾霾的直接生产者。一些企业一边强调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多么强,对公众多么负责任,一边又不肯落实污染治理投入,不断偷排废水、废气,这样明知不当为而为之,如何能够让人看到告别雾霾的希望呢?

  治理雾霾是对公众生活方式的普遍拷问。雾霾袭来,人们除了抱怨政府和坐等大风吹散雾霾之外,其实还应该、而且可以有一些实实在在的行动。比如改变那种一边开着车去买菜,一边抱怨雾霾严重,一边盼望空气质量好转,一边又大量燃放烟花的生活习惯。

  产业结构的失衡,节能减排的欠账,生态文明的差距,生活方式的不科学,都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时下转不转方式,调不调结构,采不采取实际行动,关系的不仅是国家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更是人民的健康与民族的未来。

  政府、企业乃至每一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务实有为,有了整个社会的协同努力,才可能彻底送走这糟糕的雾霾天。(评论员 李思辉)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