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井底人”的群体无奈

2013年12月11日 13:10 来源:贵阳日报 参与互动(0)

  北京“井底人”王秀青为赚钱供三个孩子读书而常年在井下居住的消息被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强烈反响。有人愿捐款捐物,有人愿意给他提供工作机会,也有人希望能资助他三个儿女直到大学毕业。(12月8日《新京报》)

  如果不是为生计所逼,我想任何人都不愿意去那狭窄的井底呆上哪怕一晚上。也正如有媒体评论的那样,曝光是为了更好地让这一群体的命运得到关注,从而倒逼政府部门做出更合理的政策决策。但是,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往往令媒体难堪,连续跟踪的报道换来的不是政府部门的积极介入,反倒是冷漠地对地下井实施水泥封盖,让群体的尊严再次被冰冷的水泥尘封在这个冬天。

  如何让外来务工群体有尊严、体面地在城市生活,各个城市已有不同的尝试。以大连为例,该市日前就推行了“租赁式补贴”的保障方式对外来务工者进行住房补贴,并承诺在以后将外来务工者纳入住房保障群体之中。这一政策的推行,不但可以增强外来务工者的归属感、尊严感,同时也是一个城市承担自身责任的具体体现。

  或许,对于一些人口流动性强的大城市来说,推行这样的政策有些困难,但这并不是我们毫不作为的原因和借口。要知道,外来务工者作为这个城市的特殊群体,他们也为这个城市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政府理应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而不应被动的在媒体的关注下做出一些完全和自身职能不相匹配的反应。

  当城市中的外来者需要住地下井来节约开支,当他们宁愿舍弃自己的尊严和体面蜗居在那个暗无天日的空间里,我们的政府职能部门没有理由不去为他们托起保障的底。比如对特别困难的外来务工群体给予租房补贴,务工单位对职工统一安排宿舍,或者将廉租房有条件地对外来务工者进行租赁等。而只有当制度有了保障,和王秀青有着同等命运的底层群体,才有机会享受同等的“幸运”。( 张剑)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