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山区农村空巢老人面临晚年之困(图)

2013年12月17日 21: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甘肃山区农村空巢老人面临晚年之困(图)
    甘肃定西山区68岁的农民王步霄身体每况愈下,家里三十余亩土地中有近三分之一在今年被迫荒废,随着年龄渐高,未来的情况或许会更加糟糕。 冯志军 摄
王步霄的老伴每天做一些轻体力农活,打发着晚年的孤独时光。 冯志军 摄
    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山区农民黄凤英一家过上了“小康”生活,但“缺少人气”的院子对古稀之年的他们而言,眼下的“好日子”是一种煎熬。 冯志军 摄

  中新网兰州12月17日电 (记者 冯志军 信江)寒冬时节的甘肃定西山区,寒冷干燥,68岁的农民王步霄费尽周折终于将地里的玉米搬回到家里的碾场上,这比其他村民的收割延迟了一个多月。让他忧虑的是,家里三十余亩土地中有近三分之一在今年被迫荒废,随着他们年龄渐高,未来的情况或许会更加糟糕。

  与中国西部山区多数农村家庭一样,由于家里青壮劳力常年在外务工,所有农活都落在了近古稀之年的王步霄和他的老伴肩上。“让土地荒废着着实令人心疼,但我们实在干不动了。”只读过几天私塾的王步霄至今铭记于心的祖训是“善待农田,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王步霄居住的是一间修建于民国时期的老屋,滚圆的房梁和厚实的土坯墙看上去依然坚实,但每逢雨季,屋子里就会变成“水帘洞”。“三儿一女常年在外,我们根本爬不上屋顶,无人修补只能熬着。”他说,虽然他们对家里的农活日益感到力不从心,但还是支持在外奋斗的孩子。

  长期的农业劳作留下来的腰腿痛等“老病”成为诸多农村空巢老人的最大困难。“腿脚不灵便,不仅难以继续繁重的农业劳作,正常的生活有时也变得困难。”王步霄叹息道,他的晚年与父辈那个年代完全不同了。

  按照当地农村传统的生活习俗,花甲之年的老人一般都会开始享受膝下子孙成群的幸福晚年。但随着时代变迁,这一传统家庭文化在农村已难得一见。

  相比一些山区老人经济拮据的孤独晚年,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山区农民黄凤英早已过上了“小康”生活。修建讲究的房子里排列着精致的家具和应有尽有的现代家电,但“缺少人气”的院子对古稀之年的她和老伴而言,眼下的“好日子”反而是一种煎熬。

  黄凤英的两个儿子早已在城市定居,加之老俩口“浑身都是病”,家里二十余亩土地早已被荒废数年。午后的阳光洒进窗棂的时候,两位老人习惯性地斜靠在临窗的炕上默默发呆,她的老伴时常靠一袋袋旱烟来打发烦躁。

  平日里,黄凤英会拖着疼痛的腿,一瘸一拐的勉强解决两人的吃饭问题,但若有谁生病的时候,他们便显得一筹莫展。“只能托别人捎着买点药,而且这也不是常有的事儿。”黄凤英说,像他们这样的家庭在当地都较为普遍,身体硬朗时还能过的去,就怕生病难以自理。

  “儿子们在城里都有出息,我们打心眼里高兴。”谈及外出二十余年的两个儿子,黄凤英言谈中流露着自豪,但对于自己和老伴的晚年如何度过,她显得没有一点把握。“孩子们几次要接我们进城养老,但实在住不习惯。”她说,他们不会考虑去农村养老院度晚年,走一步看一步吧。

  中新社记者连日走访发现,中国西部农村“养儿防老”这一传统的养老习俗正在悄然变化,很多老人对此表示“不习惯,但没办法”,与自己晚年的面临的种种生活困境相比,他们对常年在外的子女表现出“绝对支持”。

  甘肃省老龄委办公室调研处处长李明远17日表示,根据初步摸底,目前甘肃农村有超过75万的空巢老人,该省已在农村地区建成近2000所村级日间照料中心,未来将逐步发展至5000所,以应对农村空巢老人的晚年之困。

  “这是目前针对农村空巢老人探索出较为有效的照料方式。”李明远说,日间照料中心白天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些集中活动的场地,条件好的地方还会提供午餐,到了晚上再将其送回家。而对于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民政部门会组织社工和志愿者定时定点入户照料老人生活。(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