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哈尔滨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2013年12月20日 15:35 来源:黑龙江日报 参与互动(0)

  “高端大气上档次”是今年流行的一句网络用语,用它来形容哈尔滨市的产业项目建设却也颇为贴切。紧跟国家战略,哈市谋划了空港经济区、对俄出口加工区国际轻工产业园、综合保税区等重点项目;瞄准国际前沿,哈市与空客合作建设哈飞空客复合材料制造中心,与意大利艾维欧公司合作建设航空传动系统项目,实现了与世界航空产业接轨……这些项目从体量、科技含量以及创新性来讲,都无不带着“高大上”的风范。这样一批体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高端项目开花结果,为哈尔滨转方式、调结构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不断增强着这个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

  今年前10个月,哈市开复工投资2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达到1041个,总投资5205亿元,已完成投资1048亿元。其中,投资超亿元产业项目642个,已完成投资931亿元。开创了开工速度快、项目体量大、投资额高的项目建设新历史。而这一历史性的突破得益于哈尔滨市从“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的客观实际出发,寻找出发展缓慢、发展不足的“根儿”就在产业规模小、层次低、竞争力不强上。因此,科学谋划产业项目,成为哈市实施新战略、实现新跨越的关键点和突破口。

  哈尔滨的产业项目摆放有一张清晰的布局图:高技术产业和医药工业主要放在城区北部,制造业、大工业主要放在城区南部,现代服务业主要放在城区中部,大型物流主要集中到“大哈东”,空港经济集中到“大哈西”,绿色食品产业集中到县域。

  “过去我们的谋划方式比较单一,习惯于‘自下而上’、拼盘式谋划项目,不适应抓产业、上项目的现实需求。”哈尔滨市发改委副主任刘兴阁告诉记者,从今年开始,由市长、副市长任组长,成立了十个重点产业推进组,分行业谋划产业项目,从统筹区域发展入手,针对以往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布局散乱、集中度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突出问题,在产业发展上进一步树立全局观念。该市鼓励引导重点产业向优势区域和重点园区集聚,出台了项目异地流转政策,初步形成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一体推进的产业建设大格局。今年哈市开(复)工的省市重点产业项目布局在26个产业园区的有212个,产业集中度为76.5%,项目结构布局更趋合理。

  “我们还积极谋划落实国家四大战略的带动项目。”刘兴阁说,随着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东北新十年振兴规划、全省着力推进的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沿边开发开放全部上升为国家战略,都为哈市加快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承接住、落实好规划任务,狠抓重大项目承载是关键。按照这样的思路,哈市谋划了空港经济区、对俄出口加工区国际轻工产业园、中白工业园哈尔滨园、综合保税区、中俄木材交易中心、敦煌网对俄电子商务运营中心等一系列重点项目,目前正在逐个加以推进、争取早日发挥作用。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今天的项目层次和质量决定着明天的发展方式。”带着这样的共识,哈尔滨市围绕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积极谋划全产业链的关联项目。比如,围绕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化工四大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该市综合运用高科技改造、市场化运作、信息化武装、现代化管理等措施,盘活存量,做大增量,成功谋划了东安艾维欧航空传动系统、哈电缆新型产业园等一批项目。

  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该市瞄准国际前沿,坚持市场导向,依托科技优势,集中力量推进民用航空、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积极谋划了中船重工燃汽轮机、中航科工钛产业、哈工大奥瑞德LED等一系列科技含量高、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项目。在今年哈市开(复)工的省市重点产业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有124个,完成投资171.1亿元,分别占已开(复)工项目的44.8%和31.1%。

  雪后的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内,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特种优质焊接生产基地一排崭新的厂房显得格外突出,厂房内部分生产线已经投产。“目前,国内全部特种优质焊材产量大约30万吨,我们达产后,优质焊材产量将占全国8%左右,技术达到国内顶级、国际领先水平,很多产品可以替代进口,能源、石化、核电、高速列车等很多行业的优质焊材都将用上哈尔滨生产的国货。”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副所长李连胜告诉记者。 

  据悉, 近几年哈市建成投产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07个,成效已经开始显现。 其中,哈尔滨晟通集团汽车专用改性塑料项目达产后,产能将位居全国第二;泰富公司城市轨道直线电机集成装置项目产品属国内首台套;宾西牛业牛肉饼加工项目全部达产后,将占肯德基、麦当劳全国市场份额的30%,可实现利税4亿元。(本报记者 戚泥莲 薛婧)

【编辑:柳龙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