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产业进退之间重塑自我:用“断腕”换效益

2013年12月23日 14:18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读懂一座城市的经济,先要读懂这座城市的产业。

  产业的进与退,考验着决策者把握经济脉搏的调控能力;产业的起与伏,昭示着未来城市经济新旧转换的前进方向。

  即将过去的2013年,上海淘汰落后产业,扶持优势产业,鼓励新兴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迭出,转型升级加快。

  以退为进:用空间换转型

  宝山罗泾,一座因钢铁而繁荣的城镇,正在改写自己的命运。去年,宝钢集团对外宣布停产并转移位于罗泾地区的Corex钢铁冶炼项目。今年,钢铁旧址上打造云计算产业的规划已悄悄拟定。

  宝钢大搬迁是去年至今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最大手笔,也代表着上海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在“减量、增效、调整、发展”原则之下,到2017年上海宝山地区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完成后,整个上海地区将减少铁产能约580万吨、钢产能约660万吨,相应地,减少300万吨标煤能耗。

  大搬迁,是离开,也是新生。减量同时,宝钢将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带到广东湛江和新疆八钢;宝钢也开始改变产品结构,使钢铁生产走向金字塔顶端,春天不会遥远。

  结构调整问题,说到底是升级传统产业和提高工业用地产出效益。除宝钢外,更多由点带面、分块分类推进的系统化产业调整行动在整个上海陆续展开。

  不再依赖“土地财政”,而是通过资产经营、土地经营等深度开发来发展,松江工业区把转变的落脚点放在了第三产业,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后,以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相结合,由单一的工业经济向多元的综合经济转变,加快推进产城融合。

  从空间布局看,上海东西南北四片制造业集中区域,因地制宜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已经初步形成:北部以调整促转型,宝山南大、吴淞、桃浦地区,“退”字当先,腾出空间,以退为进;南部以规划引领调整,闵行吴泾、奉贤星火开发区,拟定新产业规划,先易后难,逐步推进;东部以新功能区带动老区域调整,结合自贸试验区建设,规划调整高桥地区产业定位;西部以大虹桥区域开发辐射周边功能提升,推进青浦华新镇镇域经济转型。

  进退转换:用“断腕”换效益

  从具体产业看,危化、钢铁、印染、有色金属、低端建材等,是今年上海重点“力退”的行业。

  金山区已实施化工、印染等100多家企业专项调整;青浦华新镇80家石材企业基本调整完成;在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行业为重点,37家烧结粘土砖企业集中调整;宝山集装箱堆场进行专项整治,减少低技术、低技能劳动密集型就业岗位;以大气污染防治和环保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为重点,上海正研究重金属污染企业的集中专项整治方案。

  通过数年实践,上海已经意识到,淘汰落后产能必须是系统工程,零敲碎打的淘汰,只会淘汰一批又来一批,只有从行业整体考量,区域通盘规划,才是有效并且长效的调整策略。对症下药、突出重点、通盘规划、系统推进,成为2013年上海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的最大特点。

  一份报告中写着,“全年实际预计将进行663项产业结构调整,超过目标的32%”、“调整项目涉及产值200亿元,土地1.2万亩,分流安置职工约4.4万人”,一个个数字背后是上海的决心。

  在本轮产业结构调整中,特别强调现代服务业比重的提升,这是一座现代城市竞争力的标志。今年金融市场交易额出现大幅度增长。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全市创意产业集聚区营业收入增速都在10%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势良好;电子支付行业加快成长,全国排名前10位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有8家已入驻上海。

  增量改革:用创新换升级

  新技术、新经济近年来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担了国家战略,也将引领上海经济的未来。在3D打印这一最火的新产业领域,上海实现了后来居上,今年9月,全国首个工业用3D打印服务平台——上海光韵达带领上海在3D打印服务领域实现 “弯道超车”。如今,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已突破万亿元大关,产值占全市工业的25%左右,物联网、云计算、大飞机、北斗导航等将成为上海产业发展的“火车头”。一批让业界瞩目的突破让上海高端制造再次站在全国的制高点。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上海微电子的先进封装光刻机实现批量交付,盛美的清洗设备获多台订单,天马5.5代AM-OLED项目正式启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中晟、中微、理想三家企业的MOCVD先后下线,打破国际巨头垄断,新松机器人公司总部园项目签约,助力上海成为国内机器人产业新高地。在新能源领域,上海主动对接企业、金融机构,帮助企业化解经营困境,让光伏产业在蛰伏中蓄力前行;节能环保领域,新增备案节能服务公司49家,累计达到313家,再制造技术和规模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新材料领域,芳砜纶填补了国内空白,碳纤维T700原丝中试取得新进展。

  今年以来,本市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管齐下”抓好国家、市、区县等三级企业技术中心体系建设,做强企业研发机构。今年上海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累计达到51家,市级453家,区级超9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依托平台:放大自身价值

  依托互联网产业发展,平台经济等新业态萌现,新的盈利模式迭出。

  今年,上海有了与小米“叫板”的首家定制手机品牌——青橙,“双十一”以每秒33台的销售速度占领天猫手机单品销量排行榜第三名;位于江桥的小I机器人已经与200多家大型企业和政府推出智能客服机器人解决方案,占据了全国智能客服近90%的市场份额。

  与传统实体店铺相比,无店铺零售等新业态看似体量小,但往往内生动力强大,规模能级提升迅猛。前三季度,上海无店铺零售额增长超过50%,增速居零售业态之首。一号店、易迅等沪上一批电商平台迅速崛起。

  金融“四不像”企业涌现。在浦东张东路的园区里,一家普兰金融服务公司为包括五大国有银行在内的1000多家大大小小银行和2.2万家企业服务,撮合票据交易量高达6万亿元。

  适合新模式新业态生长的市场环境逐步成形。例如,推进原油期货等金融产品推出,加快人民币国际清算系统及其运营机构落户,推动票据交易市场建设;深化保税船舶登记、启运港退税、融资租赁等试点,规范发展船舶交替和航运运价衍生品交易市场;推进中国博览会综合体建设,制定出台深化流通体制改革、集聚贸易型总部等政策。

  进退之间,上海的产业转型升级,正迸发出新的活力。(本报记者 刘锟 徐蒙 李小佳)

【编辑:柳龙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