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合肥政府花钱买养老服务遇考验 专家建议应关注细节

2013年12月25日 14:05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私下花钱去按摩每小时大概只要40元,为什么花服务券这么贵,要80元呢?”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西园新村86岁的张大爷最近一直纳闷,这“差价”差在了哪里。

  自今年10月起,合肥市在全国率先启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向具有市区户籍的70周岁以上低保老人、无子女空巢老人和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每月提供价值600元,可兑换包括送餐、家政、陪聊等服务的养老服务券。如今,这项惠及老人的好做法已实施两月余,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也逐渐显露。

  政府购买价高于自费价

  12月20日12时许,吃完午饭的张大爷按惯例坐着轮椅在院子里晒太阳。得知记者前来走访了解服务券使用情况,张大爷让老伴从衣柜里拿出一个皮包,里面整整齐齐地折叠着蜀山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价格表以及价值600元的服务券。

  记者看到,这张价格表目录共有3张纸,上面罗列了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和特色服务等四大类服务内容。每一类还被细化为具体服务事项,共计约90小项,并附有对应价格。老人可根据自己需要兑换服务。

  张大爷说,他每月必买的就是送餐上门服务。“周一到周五,每天花10块钱,午饭就解决了。剩下的券,用来做按摩”。

  “他根本舍不得去做。”张大爷的老伴略带责怪地说,自己花钱做按摩是40元一小时,拿券就涨到80元。

  有同样疑问的还有小区李奶奶的家属。李奶奶的女儿告诉记者,因为母亲患有偏瘫,需要长期做按摩护理。用券价格比自己花钱贵,但毕竟用券不要花钱,省着用就好。

  对于“差价”问题,记者咨询了相关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所有服务都是根据招投标,由合肥市统一定价,不存在“抬高”价格之说。

  推进缓慢致发券时间滞后

  发券时间滞后,是不少老人及其家属反映的这项工作需要改进的另一问题。

  李奶奶的女儿告诉记者,她是11月中旬领的10月的券,延期使用至今已经花得差不多了,但11月和12月的券还没有发下来。

  而在庐阳区龚湾巷,不少老人却在11月底一次性领了10月到12月三个月的券,为在年底用不完而焦虑。说起用不完的原因,有老人反映是因为配套服务没跟上,服务券成了“空头支票”。

  合肥市民政局老龄办相关负责人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解释说,为了尽快让群众享受服务,原来打算在11月进行的启动仪式提前了一个月,许多后续工作确实还需要时间推进。

  据介绍,招投标工作完成后,合肥市要先与中标服务商签订框架协议,接着各个区和服务商签订具体协议。服务商还要根据自身需要招募加盟商,组建队伍。最后服务机构要和符合条件的老人签订协议。整个过程中,各方都需要花时间磨合。

  考虑到实际情况,合肥市将今年10月至12月的服务券有效期延长至明年年底。

  年关有“坎”需设应对预案

  合肥工业大学社会实践教研部主任周军有过5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经验。他告诉记者,合肥市推动这项工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都可以理解,也需要社会包容。

  “就拿政府购买与群众自费的差价来说,差在了上门服务上。”周军说,因为老年人需求分散,居住也分散,服务商很难集中利用资源,提供上门服务,因此就会产生时间和路费等成本。政府在统一定价时,既要让老人得到实惠,又不能让服务商吃亏,加之不同地区经济水平有所差异,部分地区出现差价的现象很正常。 

  周军认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德政,合肥市敢于“尝鲜”,值得鼓励。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明确政府、服务商以及第三方的角色定位,否则会带来连锁隐患。

  具体来说,政府负责制定政策、提供资金和统筹管理。服务商负责梳理老人需求、建设服务队伍和提供服务。第三方最好由社会公益组织来充当,负责提供服务需求分析及服务设计建议、开展评估等工作,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

  “但客观情况是,服务商组建队伍难度很大,比如健康医疗队伍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而且第三方如何引进、如何建立评估机制,也是未知数。”周军说,这项浩瀚工程涉及细节性的问题太多,又很难预测,政府在推进过程中只能带有前瞻性的眼光,边实践边总结边预防,同时还要注意发动社工和志愿者,盘活社会力量。尤其临近年关,老人对服务的需求量增多与服务的供给量紧俏冲突,要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周军还强调,政府一定不能迫于社会舆论压力,乱了步调。“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不是买苹果,而是种苹果,需要时间、空间和养分,值得期待并等待”。□本报记者李光明

【编辑:朱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