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解放日报评论:改改“会议水笔”泛滥之风

2013年12月27日 14:39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年底岁初是会议高峰期,各种各样的会议场所“排片”较满。不论会场档次如何,不论议程材料多少,会务用品的标准配置常有:茶杯或水瓶,记录纸或笔记本,还有一支笔。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大同小异的黑色水笔。

  时代到底是不同了。老一辈人,一支钢笔可以用一辈子;小时候,一支圆珠笔换好几次笔芯;而今,“会议水笔”跟会议一样多,几乎就成了不用换的笔芯。

  “会议水笔”泛滥已久,成为文件夹、资料袋、座位席的标配,成为文山会海的最大耗材之一,成为快速消费品甚至一次性消费品。这并非一桩好事,该改一改。

  首先是一个会风问题。会议可分两种:需要记录的和不需要记录的。不需要记录而配笔,完全没必要;而需要记录的会,与会时不自带记录笔,与参会根本目的不符,开会应当取得的成效一开始就打了折扣。从这层逻辑上,“会议水笔”多此一举。对于一部分领导干部,配了水笔同样没用,因为有人配了秘书代为记录,这类“不需要自己记录的会”更应反对。

  另一种 “倒推逻辑”貌似有理——配发“会议水笔”,有助于没带笔的人认真听会,可促进与会者多做记录。此说就是形式主义,很显然,有没有笔与会议质量高低、效率大小并无直接关系。开没必要开的会,即使桌上放着笔,照样可以低头摆弄手机;而会议开得真有必要,即使一时忘带笔,照样可以手机录音、会后整理。

  从资源节约角度讲,“会议用笔”其实与“会议用纸”一样,都要以节俭为美。在电子化、数字化背景下,办公越发无纸化,复印、打印、传真用纸也越发“双面化”。从中央到地方,不少会议不再散发纸质材料,而是全文网上取阅。但“会议水笔”呢,面对移动办公设备的增殖,它们的批发采购依然海量;面对“用了电脑不会写字”的反讽,能写万把字的水笔真正写足的大概也没几支。

  想想会前,那一支支整齐就位的崭新水笔;再想想会后,又有多少支只写了一两笔、几句话,就被遗弃在会场了呢?论成本,常用“会议水笔”每支一两元钱,与纸张相比也不算贵。但在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这些量大面广的小东西往往不再被珍惜,这种对“丰富物质”的极大浪费尤需改改。

  再从环境友好角度讲,“半途而废”的“会议水笔”,被整支整支送进垃圾桶,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小负担。制造“会议水笔”的主要原料基于石油产品,笔杆容易形成塑料垃圾,笔芯可能形成废液污染,未经分类回收,难以自行降解。就原料用量而言,一支笔杆或笔芯恐怕可以化为好几只塑料袋。既然“禁塑令”已成环保共识,“会议水笔”的使用量和使用率是否也该有所考量呢?

  如果“会议水笔”还难以形成与环保袋、再生纸类似的产品,那么就应大力倡导循环使用“会议水笔”。全国各地大小会场上,能不配的“会议水笔”就不用配了;对于已经配好的“会议水笔”,现场没用过、没用完的笔尽量收回,待下一场会议重复再用。

  在整个社会视野下,用笔资源配置并不均衡。城市里“会议水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广大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水笔可能还是稀缺资源,不够用或不舍得用。当你在很多会场上无视一支水笔的存在,不少“希望小学”孩子们的书包里,也许只有一支几近用完的水笔,还缺少另一支新的水笔。(徐瑞哲)

 

【编辑:柳龙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