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穷奢通吃”的吊诡从何而来

2013年12月27日 16:32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贫困县”建“豪华办公楼”的新闻,已经有些让人见怪不怪了。近日,黑龙江省海伦市又为“穷县”与“豪楼”的刺眼组合添上了一个新的例证。

  然而,经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了其中更深一层的吊诡。海伦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著名的“大豆之乡”,近几年,这个市一边四处“哭穷”申请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边变相投资近亿元兴建政府大楼,继去年成功戴上“贫穷帽子”,今年又搬进竣工不久的“豪华衙门”,可谓“穷奢通吃”。

  现在,海伦市委书记说,他下半年来最尴尬、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如何应对“穷县豪楼”的质疑。头疼不是坏事,说明舆论监督起了作用。新政府大楼是将老政府办公楼卖给企业,再由企业在新址建新大楼“置换”而来,但不能因此说“没花财政一分钱”,老楼难道不是公共资产?兜了这么大一个圈子,恐怕还是为了躲避监督。按规定,已建的超标办公楼应当清退,当年的决策者也理当被问责。

  “豪华衙门”的问题应该查清,至于这“贫困帽子”是怎么戴上去的,也值得深究一番。2010年海伦申请贫困县时,报告数据显示,全市农村贫困人口近17万人,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300元。而另几个数字是,作为一个拥有80多万人口的传统农业大县,“十一五”末,海伦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695元,年均增速19.5%。海伦的“贫困”程度到底如何,“贫困帽子”是否名副其实,有必要打个问号。

  “贫困县”的疑云并非只笼罩在海伦头上。为了国家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不少地方政府想尽办法把“贫困帽子”往自己头上戴,成功“申贫”甚至可以是官员的一项“政绩”。海伦的一名干部透露,如果没有过硬关系和超常努力,这顶帽子根本争不到手,当时把领导能用的“关系”都发动起来了。有句话说,“贫困县”的帽子瞧上去不好看,戴上去很温暖。为了享受政策,一些地方不愿“脱贫”,甚至主动陷入“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一些贫困县的大量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未直接用于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或基本公共服务,而是用于提高GDP的经济产业项目,地方财政厚实了,官员政绩、待遇上去了,贫困人口却没能得到实惠。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贫困地区要把提高扶贫对象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贫困帽子”的戴与摘,都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严谨的标准,扶贫资金和政策要公开与监督,扶贫工作要开拓思路。无论是贫困县的申报和审批,还是政府大楼的兴建,其实都事关制度的完善,事关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从源头上查找原因、治理顽疾,才有望解开“穷奢通吃”的吊诡。(纪玉)

【编辑:柳龙龙】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