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被遗忘的家书:广东去年函件业务量同比下滑逾一成

2014年01月23日 13:28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临近春节,在外辛苦一年的人陆续踏上回家过年的路。但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人员流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仍然有不少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

  无法与家人相拥的春节,你会用什么方式诉说思念?

  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即时通讯工具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不归人”选择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拜年,但过去“抵万金”的家书却彷佛被人遗忘。

  有学者提议:“马上”提笔,来一封温暖的家书。

  书信的“荒废”

  现代化的通讯手段给生活带来了太多便利,无法回家过春节的人多选择通过电话等与家人联系,很少有人选择寄一封“抵万金”的家书

  “亲爱的爸爸妈妈,最近有没有想我……我爱你们!”就读于南京财经大学大二的小璇每个月坚持给远在湖南老家的父母手写一封家书,惯用的开头和结尾被曝光后,给冬日里人们的茶余饭后增添了温暖。

  “我以前也给家里写信,现在慢慢就不写了。”广东工业大学大三学生小许告诉记者,她老家在信宜,刚离家到广州念大学的时候写过两次信,后来课业一紧张,就慢慢以电话、短信代替。

  记者了解到,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特别是临近春节,许多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回家与家人团聚的人并没有打算给家人写信,而是嘀咕着打电话或者与家人约个时间视频聊天,透过各种即时通讯工具与家人“过年”。

  前两日,记者随机采访了50位不回家过年的大学生和在穗务工人员发现,在过去一年间给家人写过信的只有2人,计划春节前给家人写信或寄送明信片的只有3人(2人写信,1人寄明信片)。其余的受访者多数以电话作为“相聚”工具,平时大部分每周与家人通一次电话,最高频率的每天通一次电话;计划除夕给家里以电话拜年的有43人,4人打算用微信的视频聊天,以解相思之苦。

  在番禺某小区物业管理处工作的程工程师告诉记者,6年前他从湖南老家来到广州时,每年还会给家里写两三封信,大约过了两年后就没有再写了。“特别是快到春节的时候,这边要交楼,事情特别多,回不去。”程工说:“家里孩子那时读小学放寒假,我就索性写信,让他们也认认字,孩子也会眼巴巴地跑到村口等信。”

  后来孩子念中学了,手机也慢慢普及,程工也没有再给家里写信了。“哪怕不能回去过年,也就是打个电话,说说话、听听声音就好。”

  记者走访了广州市番禺区大石邮局、天河区体育东邮局,工作人员都反映了相似的情况:最近几年的信件寄递业务明显比较清淡,邻近年关收寄的物件业务会较多,但过去繁忙的平信邮递业务则大幅度减少。在大石邮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淡的一天大约只有上百封信”,“以前一个邮递员跑一处地点要送100封信,现在可能只送10封”。

  不写信的理由

  现在人们不写信,主要是科技革新的结果,和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书写、邮寄、等待的书信相比,即时通讯方式更能迎合现代人讲求效率的需求

  “欲寄彩笺兼尺素,天长水阔知何处”。鸿雁传情、双鲤传书成就中国古代许多佳话,书信作为中国人传统的情感交流方式也延续了几千年。

  然而,2000年前后,越来越多远距离交流的人不再提笔写信,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子邮件,继而是各种即时通讯工具。

  记者从广东省邮政管理局官网发现,其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截止到2013年的11月,该月份全省函件业务量完成5664.3万件,2013年累计完成6.41亿件,同比下滑14.09%。

  林霖(化名)是广州市天河区一邮政局的投递员,从业10多年,他看到人们联系越来越便捷,但与亲笔书信却渐行渐远。“几乎很少看到私信,多是公信、商业信函。”他说:“如今,写信较多的人主要是老人、军人。此外,集邮爱好者也是写信比较多的群体。”

  透过林霖,记者联系到一位曾经在林霖所在邮局寄了4年信到国外的研究生小桦。小桦念本科时,男友在美国读书,“情书”成了两人最频密的“接触”。如今,小桦也准备到美国深造,厚厚的几叠书信成了两人感情的见证。“从每周两封到每个月两封,坚持了差不多4年,但写信比较费时间,等待的时间也比较长,慢慢就换成QQ,现在就是微信为主了。”小桦坦承,虽然两人感情很深,但快节奏的生活及繁忙的功课压力令他们逐渐放弃了写信。

  据了解,现在许多人不写信,主要是科技革新的结果。50位受访者中大部分人认为,随着时代进步,不仅硬件发达了,而且人们对信息间分享和传递的速度要求也高了。“过去四五天到达的信息,现在可能几分钟就能传达,而且也是必需的。”中山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大二学生小刘说,发封电子邮件,能马上收到通知并得到反馈,所以短信、QQ、电子邮件等即时通讯方式更能迎合现代人讲求效率的需求。

  随着技术的革新,年轻一代甚至不知道如何寄信。有一位大学生竟然反问记者“现在寄信要贴邮票吗?”而绝大多数受访者的第一反应是,不知道信该往哪里寄。

  “我连家里的门牌号都不知道,连地址都填不了。”刚到广州打工的李姓保安员今年过年不回家,但他也表示只打算打电话给父母姐姐说句话就好。“印象中没有给亲人写过信,中学读书时学过格式,但都没有用过。”他说:“好像不需要,别人也会觉得土。”

  难以比拟的温暖

  QQ、微信等快捷有余而厚重不足,很难把人类深层微妙的情感深入挖掘并全面呈现出来,亲笔书写家书恰巧可以弥补这一点

  尽管人们与亲笔书信渐行渐远,但坚持手书情感的人却认为这种方式最为温暖。

  每个月坚持给家里写信的小璇说,她在信里会把心事与父母分享,有时也会把自己得到的各类获奖证书复印件以及与朋友逛街、聚餐的照片洗出来附在信里。“我也常用电话和微信和他们联系,但是当面或通过电话,很难说出‘爱’字”,“相反,用写信的方式很自然就会写上‘爱你们’,把自己心里的感情告知他们。”

  虽然即将与分隔多年的男友相聚,但小桦也认为那么多年来的每一纸情书都是他俩传递情感最真实的载体,能让她见字如面,提笔的时候又能“情凝笔端”。“这些都是冰冷的QQ,甚至越洋电话难以比拟的温暖。”

  周先生是广东某农产品公司的副总,主抓人事工作。去年临近春节,他除了准备给派驻外地的员工准备新春红包外,还特意给他们每人手写书信,寄到他们老家。“除了日常工作感受外,还写了些心里话,包括感谢、鼓励等。”周先生说,通过写信,把心里话给他们说出来,也是希望获得他们对公司的理解。

  “QQ、微信等碎片化,追求简单高效的交流属性,注定了其快捷有余而厚重不足,很难把人类深层微妙的情感深入挖掘并全面呈现出来。”广东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华师附中原语文科组长邹寿元说,亲笔书写家信恰巧可以弥补这一点。特别是对远离亲人的年轻一代来说,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写一封家书,是梳理自己思绪的最佳形式。那种真诚坦荡的交流以及沉甸甸的收获,是其他形式无法替代的。

  “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指导学生书信写作时,老师除了教授书信格式等实操知识外,也可以透过讲解《傅雷家书》等一些为后人广为传颂的家书往来故事,把中华文化的美好传统传递给孩子们。”邹寿元说。

  华南理工大学社会传播学副教授黄桂萍认为,科技在给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得精神和情感趋向“快餐化”。然而,人们会因书信对情感有着长期保留、定格的魅力,而适时选择理性回归。黄桂萍提议,因为各种原因难以与家人团聚的人,不妨“马上”提笔,写封家书。(记者 谢苗枫)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