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深圳市政协委员提议:前海工作7年可申请居港权

2014年01月23日 16:13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前海,一位工人站在挖土机前 羊城晚报记者 王磊 摄

  深圳市政协五届六次会议开幕大会22日召开,深港合作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22日深圳市政协公布的100多份提案中,涉及深港合作话题的有35份,其中大部分又涉及人才问题。

  有深圳市政协委员提出建议:人才在前海工作可视同在港工作,满7年可申请成为香港永久居民。

  跨越深港制度差异很重要

  深圳市政协委员龚永德说,目前,面临上海自贸区和横琴新区的挑战,包括香港企业在内的许多企业对投资前海裹足不前。对于未来发展,为了吸引企业进驻,首先考虑的是人才问题。

  政协委员陈淑妮认为,深圳吸引人才的能力正在减弱。她说,深圳对人才吸引力减弱的原因在于外地的引才力度大,另一方面深圳市自身人才政策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人才成长、创业的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深圳能否继续保持和不断加强对人才的吸引力,重新建立人才优势地位,对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陈淑妮强调,深圳要实现由经济强市向人才强市的转变,不能单靠一项政策就能奏效,需要大量的人才配套政策。

  香港旭日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蔡加赞说,前海空间地域小、开发周期长的局限已凸显出来。深港服务业合作在实际操作上一直遭遇许多困难,关键是两地存在显著的制度差异。香港实行高度开放的自由港制度,但今后的很长时期,内地在整体上都不可能对香港全面开放人才、商品、货物、资金、外汇的自由进出。他认为,如果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可以跨越深港制度差异,将解决深圳后30年的发展瓶颈问题,还可以和香港实现高效率的人员往来、要素流动与产业整合。

  香港青年内地就业盼政策

  政协委员们不仅关注如何吸引内地人才,还曾调研过香港青年人,希望通过深化深港合作,解决香港青年人的就业问题。

  政协委员施荣忻说,深圳与香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发展过程中应当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如今香港产业单一化且趋向饱和,青年人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同时香港房租与人工成本高,创业难度大,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模式在香港并不可行。

  政协委员姚伟志说,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是广东省深入落实中央惠港8项政策之一。基地将把香港的人才、高等教育和基础研发等优势与深圳的产业基础、创新创业环境优势有机结合,为两地青年施展才华搭建更宽广的舞台。

  施荣忻说,2013年6月,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在深圳揭牌成立,是首个为有志在内地创立科技事业的香港青年提供优良环境、配套设施以及专业服务的项目。香港过去拥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经验优势如今已不明显,香港青年人到内地开拓事业如今更需要的是政策上的支持。

  建议减免个税吸引香港人才

  针对深港合作存在的人才问题,政协委员们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法。

  龚永德说,多年前英国为香港人推行“居英权”计划,符合条件的居英权持有人无需在英国定居也可取得英国的居留权,香港曾因此受惠,成功留住了人才。龚永德建议,前海可制定相应的方案,对为港资企业服务的内地专才且符合预设条件(包括由内地政府就此计划预设的额度)者,在前海工作期间可视同在港工作,这些合资格人才满7年后可申请成为香港永久居民。

  龚永德还建议,通过中国内地和香港双边税收协定的安排,香港居民在前海合作区的受雇所得、董事费、营业利润等各项所得,如需在内地征税,实际税率应不超过香港工作的个人所得税税负。

  施荣忻则说,应该为有一定资本实力、技术实力的香港青年企业家提供政策支持,逐步放宽部分领域的投资准入。针对不同层次的香港青年人才,制订相应的人才政策,因才施政。对于有一定资金实力并有意愿到深圳投资兴业的青年企业家,政府可通过政协港区委员、市青联港区委员等渠道,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定期将深圳市行业开放的新政策、发展的新机会传递给香港青年企业家,保持信息畅通。

  施荣忻认为,对于香港的青年专业人才,政府要加快推进深港跨境专业资格互认,通过合伙人机制,首先在会计、法律等专业行业中引入香港专业人才,并逐步扩大资格认证范围,带动服务业与国际规则接轨。对于其他有意愿来深工作的青年人,深圳市政府应适当调整引进人才的财税政策,在个人所得税征收中予以补贴或减免,减少青年人内地就业的顾虑与负担。( 记者全良波、李天军)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