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点“赞”尴尬经历:朋友妈妈生病不小心点了赞

2014年02月07日 15:31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呵呵”前脚刚凭借它“枝繁叶茂”的衍生义当选2013年“网聊最伤人词汇”,一个模样更单纯,表意却更丰富的符号——“赞”,后脚大有赶超之势。无论是网页中竖立的大拇指,还是微信评论里的小桃心,拥有“图形版呵呵”之称的“赞”,就在人们的轻松点击之间,走上了与“呵呵前辈”相似的发展道路。

  我竖起大拇指,表达的未必是欣赏;我送上一颗心,真实情感默默隐藏;我们互动频繁,可能只是一种假象。“点赞”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礼貌

  敷衍

  不愿“昧着良心”说好话,

  点个赞来还人情

  李浩经常“点赞”,却完全不喜欢“赞”这个东西。在他的使用习惯中,“点赞”的情况通常是——无聊/不美/实在说不出什么好话……总之,与“赞”的原意恰恰相反。“这要让别人知道了,我得得罪不少人呢!”

  风趣幽默的李浩平时倾向于用词句来表达思想,看到有意思的动态,他一般会直接评论。“有些人经常主动来我的朋友圈留言,出于礼貌我也得互动一下吧。但他们发的那些东西天天都很……你懂的,我又不愿意‘昧着良心’说什么‘风景美’、‘人漂亮’之类的话,时间长了,就点个赞还个人情吧。”

  微妙

  传情

  谁让我们都是渴望保持联系

  又缺乏勇气害怕尴尬的成年人

  不知从何时起,怀着“保持沟通和联系的目的”给对方留下评论时,敏感的洪云楠常常翻来覆去地想:“对方会不会回?不回的话,我会觉得失落;回的话,是否出自对方真心,他是否也想和我联系?是否会给对方带来压力?他回了,我要继续回吗?那谁先停止回复,怎么自然地停止呢……”

  他也觉得自己想太多,可“谁让我们都是渴望保持联系又缺乏勇气害怕尴尬的成年人呢?”直到他熟练地运用起“赞”,并意识到它对自己而言再合适不过了。“我看到你发的内容了,我在关注着你哦,hello,和你打个招呼”,这正是洪云楠希望传递的信息。

  因为无法回复,“点赞”既规避了因对方不回造成的失落,又体贴地免去了对方可能会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回复的压力,更避免了一场因无法自然结束而变得尴尬的对话……这是它最聪明的地方。

  在大量“点赞”的同时,洪云楠发现自己收到的“赞”也越来越多。时间一长,他莫名有些失落:“和朋友的对话变少了,有时会想问,你在赞什么?你是否也有相同的感触?我们聊聊?”可当他希望回复时,却只能面对一个略显冰冷的“赞”。

  揶揄

  调侃

  确认朋友安全后,

  马不停蹄跑去“点赞”

  正儿八经在朋友圈上传照片,写下精心组织的语言,半天没人理;发个“订机票输错了名字”、“柬埔寨遭遇飞车党被抢”的动态,哗啦啦收获一堆桃心。晓宇深刻地感悟到,自己结交的是一群多么“没有节操”的小伙伴。

  但他只能笑笑了事,因为他也曾看到哥们儿发布“撞车了”的动态,立刻给对方打电话,确认朋友安全后,马不停蹄跑到对方页面“郑重地点了一个赞”。

  “发生了什么郁闷的事,他们贱兮兮地来点赞,让你想揍他们,又忍不住想笑。心里喊着,哎你们这帮坏蛋,负面情绪可以一定程度上被转移。”晓宇分析,“我觉得‘调侃式点赞’是一类朋友之间相处的一种状态。当然这个要分度,你不开心,特别不熟的人肯定不好意思点赞。如果真的发生了很严重的不好的事情,大家也不可能那么没良心地还去点赞。”

  被动

  胁迫

  生怕漏掉了老板的

  哪条动态没去“点赞”

  朋友眼中的江薇,完全不是一个热衷于“心灵鸡汤”的人,最近却时不时转发一些“自律与专业”、“深吸一口气、心会沉下去”之类的文章,跟她以往风格很是不搭。后来她在微信群里诉苦,大家才知道,如今身边的同事让她在朋友圈的问题上简直是战战兢兢。

  “我们老板学会玩朋友圈之后,很喜欢发这些东西,还说‘我发的文章你们要仔细看啊,要想一想。’开始我没放在心上,后来发现好几个人都在转发、点赞,甚至还有人在下面写读后感,说‘老板,我觉得你给我们分享了很多东西,每次读完我都特别有干劲……’我都疯了,这也太能拍了!”

  无奈同事们都是如此,江薇也只好偶尔捏着鼻子转发几条。她天天盯着朋友圈,生怕自己漏掉了老板的哪条动态没去点赞。“有一次老板刚发完,我就看到了,当时还没有人点赞,我犹豫了一下想要不要点?会不会让别人有压力?后来一想,他们天天让我有压力,好不容易我领先一回,管他的,点!结果我老板说,‘我刚发的你就看完了?’哎……”

  自娱

  自乐

  用频繁点亮的图标,

  证明自己的存在

  “你发的什么都不知道,自娱自乐刷存在,根本停不下来……就是手贱”,这是“点赞党”朱新的回答。

  当生活变得波澜不惊,每天似乎都缺乏新鲜感,没有什么可抒发的、分享的、吐槽的、抱怨的……一句话,没有什么可说的。可要在网络上这样消失、沉寂吗?不甘心,也觉得不安心。“点赞的话会有提示啊,我的名字会频繁地出现在各种人收到的信息里。”

  简单地送上一个“赞”,不必动脑,方便快捷又省事儿,就能让“点赞党”们感觉似乎在与人保持联系,维护关系。他们用频繁点亮的图标,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真心

  欣赏

  赞的不仅是内容,

  更是发消息的人

  所以已经没有人通过“点赞”来表达赞扬的意思了吗!

  当然有,小飞就是一位刚正不阿的“点赞”者。他在送出“赞”时往往十分谨慎——真心觉得好才点。

  只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面对女朋友的动态,无论她发布了什么,小飞都会在第一时间送上满含情义的“赞”。此时他赞的不仅是内容,更是发消息的人。点赞可以超越内容,变为对人的欣赏?这也很好理解吧,否则何以解释明星们随便发一个“哎”,都会分分钟收到几千几万个“赞”呢?

  无意

  手滑

  有个朋友妈妈生病,

  不小心点了赞

  对于“点赞”,有不少网友表示“不是故意的”,平时习惯用手机刷微博,屏幕太小,导致滑动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点了很多个“赞”。

  微博的“赞”,再点一下就可以取消掉,但微信的“赞”点了就没法反悔,这让律师马朗有过一次记忆深刻的尴尬经历。“有个朋友的妈妈生病,我本来是想评论的,却不小心点了赞,而且点了赞之后也不能删除……我赶快在下面解释了一条,不然情何以堪啊!”

  “所谓谬赞,大概是这么来的”,马朗总结。

  与赞

  无关

  不让评论的都点赞,

  手势要反过来看哟

  还有一些“点赞”的原因,与“赞”本身毫无瓜葛。网友“@我隔壁是……”表示,“有些时候在外面没流量看长图,又不想转发,于是就点赞等回家看。”因为“点赞”的图标用起来比较方便,这种拿“点赞”当“mark(标记)”、“收藏”来用的方式也颇为流行。

  而网友“@Mr_1304”则称,“凡是不让评论的我都点赞,不过手势要反过来看哟。”当某些微博关闭评论,点个“赞”,多少能让大伙儿有种参与感。

  (文中李浩、江薇二人为化名)

  【一问】

  “聪明”

  还是

  “冷冰”

  最早的“点赞”,于2009年由社交网站Facebook引入。随后各种社交网站与工具上,几乎都少不了这个小而简洁的图标。

  “点赞”甚至还有种轰轰烈烈的形式——你知道吗?用微信和别人聊天,如果给对方发送的内容中含有“点个赞”这三个字,屏幕上就会掉下来大大小小的红心。

  而当“赞”也不再具有单纯的本意,使用它的人怀揣着各式各样的心情,那么这项发明究竟是更好地维系了人际关系,让“无话可说”的朋友可以借此表示“我依然关心你”,还是愈发纵容了网络时代人们的懒惰,把难得的只言片语都用充满机械感、冷冰冰的“赞”来代替?(魏婧)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