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聚焦凉山童工:没钱读书 打工比在家轻松赚得还多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3月05日 14:59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走出凉山

  教育可以改变命运,但在凉山的一些家长看来,让孩子早点到城市打工,是改变家庭状况的更简便的办法

  地上铺一张写满姓氏的白纸,再加一个小板凳支就的算命摊前,15岁的鲁甲在两个表姐的陪伴下,蹲下来,伸出右手:“我想看看,今年能不能赚到钱。”

  算命先生端起她的右手,目光从眼镜片缝隙中扫射出来。端详了一会儿,他摇头晃脑地说了一大段文言文。鲁甲听得一头雾水,算命先生又拉长声调,用白话文说道:“你今年赚不到大钱,但也不会缺钱……”他翻转了一下鲁甲的手掌,接着说:“你不可以过早结婚,现在有男朋友了吧?”

  鲁甲的脸腾地一下红了,在姐姐们的哄笑声中不自在地捋了一下额头的刘海。这时,前方派遣公司门前,老板正在招呼大家去拍照片,她匆匆掏出30块钱交给算命先生,推搡着两个表姐回到公司门前。

  这是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的一家劳务派遣公司,主要做彝族工人的劳务派遣业务。2014年1月7日下午,公司门前聚集了46名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的工人,他们中最大三十几岁,最小的只有15岁——没错,就是鲁甲。不过,即便那些十七八岁的打工者,大多也有三四年的打工经历,他们第一次出来打工时的年纪,都和鲁甲相差不多。

  他们在一片哄闹中排好队,轮流站在一块红布布置的简单背景前,拍摄进厂办理手续中需要的红底一寸照片。快到鲁甲时,她又捋了捋头发,问表姐鲁海英,“头发乱不乱?”鲁海英帮她把头顶的碎发打理整齐,说道“很好了,快去吧。”比鲁甲大两岁的鲁海英,看起来沉稳一些,也更羞涩一些,简单拽拽衣角,按照摄影师的要求坐好。

  就在几天前,深圳某工厂被曝光雇佣41名不足16岁的凉山童工,这些孩子随后被遣返回乡。鲁甲说,她听工头和老乡说起过,但她并不是特别在意。“如果被发现了,遣送回家,我还可以再出来,我爸妈很愿意我出来打工,”鲁甲撇撇嘴,满脸不高兴,“不过那样的话,就要亏一次路费,有点可惜。”

  “电视剧里的世界”

  1月6日傍晚,鲁甲和比她大两岁的表姐鲁海英抵达东莞。这是鲁海英第一次离开凉山家乡。从下火车起,她就不停地说:“这真的是到大城市了!”早她一年在深圳打过工的鲁甲,带着一脸不屑嘲笑她说,“深圳才更好呢!路上的车就要比这里漂亮得多。”

  鲁海英有些脸红,仍忍不住四处张望,上下打量着:宽阔的马路,汽车穿梭,密密匝匝的高楼,被霓虹灯勾勒得仿佛皇宫,路上的行人大多皮肤白净,穿着时尚,连脚步都是轻快的。相比之下,不用多加辨认,一眼就可看出鲁甲和鲁海英一行是初来乍到者,他们大多脸上还有长期日晒的黑红色肤色,尽管他们在模仿着韩星的发型,穿着看起来时尚的紧腿裤,但整体仍然不协调。

  鲁甲回忆起去年初到深圳时的情景,她说当时甚至无法相信,“世界上真有这样的地方,一切都像是假的”“感觉就像生活在电视剧里”。那时,她刚刚14岁,跟着另一个远房表姐去深圳一家鞋厂打工。她的工作是刷胶——粘鞋底时,会有些胶水溢出在鞋面上,她用一把专门的刷子,把这些溢出的胶水刷干净。这是整个流水线上对技术要求最低的工种,只要手脚勤快就行。鲁甲平均每天工作10个小时,刷近千双鞋,一个小时8.5元的工资,这样算下来,她一个月能拿到2300元钱。

  刷胶又累又苦,胶水的味道也很刺鼻,为了让胶软化,双手要长时间浸泡在水里,一天下来,指尖都变成白色。鲁甲却一点不觉得,“比在家里做农活轻松多了”。周末休息时,还可以跟同乡一起“去耍”。

  大部分到珠三角地区工厂做工的彝族人从事的都是类似的工作。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教授潘蛟最近五年一直做凉山地区彝族人外出打工的调查,他的结论是,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农民工,凉山地区彝族人外出打工的时间晚了大约20年,始于1990年代末期。不过,后来者并不能居上。凉山地区彝族人普遍受教育程序低,普通话能力不高,因此渐渐形成了一种跟随领工工头、团体打工的机制。领工工头一般是早年独自出来打工的家乡人,熟悉情况,语言能力强,负责若干彝族打工者与工厂之间的工资谈判、劳动权益保障等工作。

  “童工现象在凉山打工者中并不奇特。”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讲师刘东旭博士说,“大多是因为他们对于法律没有认识,觉得能下地干活的孩子就可以外出打工。而家庭现金收入来源的紧缺,让他们觉得外出打工是最佳的选择。”

  鲁甲就是其中的一个。

  但她本人并不像“电视剧里的世界”那样对此感到惊奇。“在家里也干活,在外面也干活,这没什么区别啊。”

  鲁甲既不关心打工要做什么,也不打听,“听老板安排就可以了”。他们嘴里的“老板”,就是领工工头。在鞋厂刷了10多月的鞋胶后,2013年11月,鲁甲又跟随彝族打工的大部队回家去过彝族年。短暂休息了一个月后,再次返回珠三角。每年年初时分,大部分中原打工者都要回家过农历春节,工厂普遍缺人手,彝族打工者们于是成为填补空缺的最好人选。

  第一次出来打工的鲁海英也对即将要做什么工作无所谓。“只要能赚钱就行。”她说。微圆的脸,大眼睛,头发低低地扎在脑后,西瓜红的夹克衫配一条牛仔裤,仍然一副学生模样。

  工头没让她们等很久。第二天,鲁甲和鲁海英便被带进东坑镇一家五金电子厂。这是一家生产手机蓄电池配件的工厂,有四间厂房,一幢宿舍楼,宿舍楼的楼下就是食堂。鲁甲和海英被安排在同一间宿舍,和另外两名女孩子住在一起。

  她们到达工厂时,工头和劳务派遣公司已经提前给准备了棉被、毛巾、牙具等生活用品,没有从家中带出来的,可以直接领用。鲁甲和鲁海英把领到的被子简单地铺在木板床上,整理了一下书包,跟工头打了声招呼就出门去逛一逛。解决工作后,她们最想知道的是哪里有网吧,哪里有好玩的地方。

【编辑:王永吉】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