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成都商报:地震局存废实质在于理顺科研行政关系

2014年03月05日 15:00 来源:成都商报 参与互动(0)

  地震局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讨论这样的问题,与其说是对“地震不能预报”的失望,不如说是对行政机构改革的反思与期待。需要注意的是,人大代表朱列玉反对的并非地震研究,而是科研机构(事业单位)行政化、官衙化。朱列玉仔细研究了中国地震局预算构成,认为2013年的预算支出40亿,只有12.8%真正地用在了地震预测与救援事务。

  “既然地震无法预报,地震局存在的必要性何在?”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带着《关于撤销国家地震局的建议》参加本次人大会议。他认为,国家地震局(实为中国地震局)既负有监测预报地震的责任,却反复向公众解释地震无法预报,没有履行好法定职责,因此建议撤销地震局,另在中国科学院设置地震研究院从事震前探索工作。

  想想中国民众短短数年历经数次地震之痛,对于地震局“有名无实”颇有微词,撤销地震局的建议如同递给哀怨之人的出气筒,自然在网络舆论得到一片点赞声。只是,撤销地震局的建议可能有其道理,“无法预报地震”的理由却错了。

  无论我们对地震有多么深厚的切肤之痛,指望地震局预报地震恐怕是一种奢求,也是对地震局职能的误读。中国地震局的来源,上可追溯至1953年11月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至1971年单独成立国家地震局,则是基于1966年邢台大地震、1970年云南通海大地震的惨痛后果,其中就有“建立中国自己的地震预报系统”的强烈初衷。

  四十多年过去了,地震仍然突如其来,几无征兆;不仅中国,全世界都只能在一次次地震后如梦初醒、措手不及。地震没被预测,预测地震本身却被证明是个世界性难题。这即是科学的迷人与伤人之处:越是举世期待的难题,越是值得科研投入;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艰难,巨大的投入才可能遥遥无期、殊无回报。

  那么,不以预测地震为主要职能的地震局到底做了什么?地震局下属的众多科研机构担负了地震观测研究,比如绘制烈度图、发掘活断层,地方地震局的主要职能是日常数据的采集、台站的维护、地震地质安全性评价,以及地震应急,比如确定震中震级、损失评估、提供救援建议。公平地说,“不能预测地震”的地震局并非完全“无用”或者“无为”。

  地震局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讨论这样的问题,与其说是对“地震不能预报”的失望,不如说是对行政机构改革的反思与期待。需要注意的是,人大代表朱列玉反对的并非地震研究,而是科研机构(事业单位)行政化、官衙化。朱列玉仔细研究了中国地震局预算构成,认为2013年的预算支出40亿,只有12.8%真正地用在了地震预测与救援事务。再看全国范围内,各级地方地震机构数量达两千多个,人员之巨可想而知,而且主要靠地方财政拨款,“养着大批闲人”。

  “养着大批闲人”,非指那些长年在野外从事艰苦勘测的地震工作者,而是依附于各级地震局的官员与冗员。地震局既然承担了相关行政职责,就难免会有政府机关的一些共同的缺点,譬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经费浪费、效率低下……据2010年预算,中国地震局仅有千分之一即270万元的预算用于“地震预报预测”,相反住房保障支出却高达1.5亿元。事业单位行政化,是公众对地震局这样的机构不满的根源。

  撤销地震局的建议,本质诉求是让科研归科研,行政归行政。朱列玉代表提议和舆论热烈附议的,必须一分为二:地震研究要坚持,地震机构要改革。(徐琼 )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