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剥离隐性的“鸣锣开道”

2014年03月06日 10:38 来源:湖北日报 参与互动(0)

  近来夜读《清史稿》,发现清朝的官员“鸣锣开道”还分级别。

  清朝,官员与百姓间贵贱分明。每遇官员出行,多有仪仗士卒引路传呼,鸣锣更是少不了的。鸣锣的次数也颇有“讲究”。县官上街,仪仗鸣锣七下;道、府级官员,鸣锣九下;提督和巡抚,鸣锣十一下;都统以上官员,鸣锣十三下,大意是“大小文武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

  人还没到,仪仗先摆上了,锣先鸣上了,百姓人等无法接近,更不要说与之建立休戚与共的维系了。如此,久而久之难免不造成信息闭塞、政令不畅、民生疾苦、百姓离弃,这恐怕是封建王朝盛衰频繁、必有更迭的一个历史注脚。

  共产党人向来反对官僚主义作风,尤其注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之建立鱼水关系。

  我们的领导干部出行也好、下基层也好,大多能做到不甩脸子、不摆架子,与群众真诚交往。尤其是中央八项规定实行以来,清道、封场、开路那一套,几乎看不到了。

  不过,显性的“鸣锣开道”不存在了,隐性的“鸣锣开道”却并未杜绝。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吓基层”。一些领导干部下基层,不是想着怎么调研问题、听取民意、为民办实事,而是习惯于先“吓一吓”:这次某某领导要亲自来不能出娄子啊,这次检查将采取一票否决制云云。今天锣一敲、明天一敲锣,基层的同志手忙脚乱,哪有功夫干正事?

  二是“重级别”。干部下乡进户本是常态,有的干部却还是强调“级别观念”。“我是正科,我下去至少得有乡党委委员作陪”,“我是正股,你们得按级别接待”,这就像根据“鸣锣的次数”套级别要待遇。不久前,在基层遇到一名高中副校长,反复强调自己“是正股而非副股”,闻之颇觉好笑。

  三是“走程序”。有些“程序”是必须剥离掉的。比如干部下乡,都应当是该去就去,有时间就去,不必跟谁打招呼。但是,时下有些干部下去却习惯于先打招呼,你一“鸣锣”,他们就得安排,有时候还要“彩排”,你瞧,又要脱离群众了不是。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我们必须把它坚持好。这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剥离种种“鸣锣开道”,不摆架子,不讲特殊,把身段放得再低一些,与群众走得再近一些,亲密无间、推心置腹。(李思辉)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