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去哪儿了”民主监督的永恒追问

2014年03月06日 14:4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参与互动(0)

  全国公交卡发行总量已逾1.8亿张,押金总额在18亿元至54亿元之间;截至2013年底,仅北京市的房屋维修基金就已达350亿元,但使用额仅为8亿元;今年1月份,24省份公布的2012年社会抚养费征收总额已超200亿元,但没有一个省份公开收支明细……全国两会上,三大公共资金“去哪儿了”,成了多位代表委员的共同追问。

  “××去哪儿了”,这个原本生活中的平常之问,进入2014年的中国,各种机缘之下似乎被赋予了某种“终极关怀”的色彩,成为一个热门句式。任何一种词语的流行,都有其深层社会文化心理原因。“××去哪儿了”,在特定时空下,其探询关切,超越了日常生活,成了一种关乎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与监督权的追根刨底。

  由此观之,体现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全国两会,恰恰是追问“××去哪儿了”的绝佳场合。不是吗?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民主监督职能的代表委员,带着公众关心的问题议政建言,在某种意义上都能体现为追问。他们对各种国计民生问题追问得越彻底,“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也就落得越到位。

  最该追问的,当然是国家的财政收入去哪儿了。审议政府预算报告,是全国人大代表最重要的职责之一。代表们用手按下同意键,预算案就具备了法律效力,数以万亿计的财政资金就要支出到四面八方,关系施政方向,牵动民生福祉。人大代表认真读懂“国家账本”,盯紧政府的“钱袋”,才能让每一分钱都用在该花的地方,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追问财政收入去哪儿了,就要认真监督财政决算报告。从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能够看出三公经费改革、反腐倡廉成效、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改革的进展,也能够发现问题。在反浪费、压缩三公支出、规范干部办公配置标准的背景下,也希望代表们能追问:节省下来的钱去哪儿了?

  追问“去哪儿了”,能倒逼政务公开,提升行政透明度。“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往往是没被有力追问“去哪儿了”的地方,必然会有潜规则和暗箱操作,滋生腐败乱象与不正之风。近年来,一些公民对公共资源分配与使用情况的追问,促进了政务公开。代表委员在全国两会上,更应该理直气壮地发出追问,进一步提升政府施政的公开透明。

  追问“去哪儿了”,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必须。关心教育改革,不妨多问问优质教育资源去哪儿了;关注医疗改革,不妨多问问优质医疗资源去哪儿了;关心弱势群体的人,更应多问问农民工、代课教师、农村“留守部队”的合法权益去哪儿了。追问越有力,就越能促进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就越能确保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也就越能凝聚人民的力量推进改革。

  追问“去哪儿了”,是践行群众路线、荡涤“四风”、权力“入笼”的需要。凡官员作风不良、大贪小腐不绝的地方和单位,显然应该追问制度约束与监督去哪儿了;凡是违法现象得不到及时纠正、冤假错案得不到昭雪、民众“信访不信法”的地方,显然应该追问法律去哪儿了。把这些“去哪儿了”的问题追问清楚,及时查漏补缺,才有风清气正,才有公平正义。

  每一个“去哪儿了”,既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正面回应,也凸显着无法漠视的民意。每年全国两会,之所以民众高度关切、殷殷期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是追问“去哪儿了”最有力也最能得到回答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平台。全国两会对追问的回答,既是民意诉求得到尊重,人民权利得到保障的体现,也是促进问题解决、推动改革深入的契机。

  这就对代表委员履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真实民意难达国家庙堂,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公众追问:代表委员去哪儿了?(评论员易艳刚)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