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两会观察:如何解读偶像 比偶像是谁更重要

2014年03月11日 11:05 来源: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针对现下《来自星星的你》热播、“韩流”来袭引发的万人空巷,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健民在接受南报网专访时不无忧虑地表示,“一个民族如果不崇尚科学,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他期望“让科学家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

  每一代人大多都有过自己崇拜的偶像,尤其在青少年时期,偶像崇拜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价值观念的认同、行为方式的趋近。钱学森、李四光、陈景润等科学名家勇于探索、追求真知的情怀抱负,曾经影响了无数青少年人生之路的选择,而今,与娱乐明星的光环四射相比,科学家“星光暗淡”值得深思。

  让人忧虑的倒并非娱乐明星的超高人气,在传播媒介发达、审美取向多元的时代,出现在大众视野里的娱乐明星每天更新、数不胜数,但这些充其量只是给公众提供了更多文化消费的选择。当今天《来自星星的你》成为两会热点话题时,不少人可能忘了去年上映的《小时代》也曾风靡一时,还引起了主流媒体和网络舆论的口水战,类似的娱乐热点更替还会反复出现。在价值多元、成功模式多元的当下,喜欢金秀贤、李敏镐,并不影响你崇拜乔布斯、袁隆平。实际上,微博上你关注了多少人、“粉”了多少“大V”,很可能自己也搞不清楚。问题在于,他们何以成为偶像,你崇拜他们什么,是他们成名致富的外在光鲜,还是他们在各自事业上孜孜以求、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内涵?

  如果把一夜成名、一朝暴富作为成功标准,那么李娜斩获澳网冠军的“偶像价值”,可能也就在1400万奖金上;如果把耐得寂寞、不走捷径视为“傻帽”,那么在实验室里小心求证,在99次失败之后得到一次成功的科学实验经历,当然会不入“法眼”。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们选择娱乐明星还是科学大家当偶像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成人的观念浸染、社会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如何解读和认识自己的偶像。媒体曾报道,有一名小学生在回答人生理想的问题时,说“长大一定要当官”,让老师家长吓了一跳,其实,只要不是成年人错误地让孩子认为当官就意味着有权有钱,这个答案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小时候崇拜科学家,将来未必会走上科学道路,但是正确的价值观、做人道理将让人受益终身。央视有一档电视节目《开讲了》,邀请包括娱乐明星在内的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公众人物讲述自己成长的经历、成功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到,每一个光鲜亮丽的成功背后都有着一份不平凡,都不可能是轻而易举的浮躁。这样“偶像教育”课,孩子该上,成年人更该上。(刘 晓)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