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坐宾利男子替卖花老人刮胡子 并送出电动三轮车

2014年03月20日 10:00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昨天,本报以《不忍心看病花钱 养子连哭两次》为题继续报道三里屯卖花老人的故事,文中提到老人养子郭成刚讲述梦想,希望能像正常人一样骑摩托车。昨天清晨,曾被网友误解为“丐帮帮主”的男子来到老人家中,替老人刮了胡子并送去了一辆崭新的电动三轮车。

  昨天下午,北京晨报记者来到老人家中时,老人正和外甥一起装车,准备出发卖花,而养子郭成刚在把玩一辆崭新银白色的电动三轮车。北京晨报记者观察到,老人把胡子刮了,显得年轻干练了许多。

  据老人讲,这是昨天自称“峰哥”的人送来的车。“他说自己姓王,不但送来了车和一件外套,还给我刮了胡子。外套我叠起来收屋里了,怕干活给弄脏了,真是不知道该怎么谢谢人家了。”

  北京晨报记者随后联系到王先生,他表示,车对孩子来说代表希望,“这个孩子很善良,一心要报答父母,看了报道得知他不想浪费钱做手术时,我就想必须要给他买这辆车。”王先生说:“我知道孩子患有癫痫,在没治好病之前不能骑车,但车是一个示范,让未来和美好看得见也摸得着,能激发他的勇气配合治疗,放下包袱,我祝福他早日恢复健康。”

  专家分析

  社交网络扩大了传播感召力

  为何三里屯老人为儿治病卖花一事在社会中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传播学专家表示,在公民新闻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个人发布的消息在社交网络中可能更具感召力,而社会学家认为根本原因还在于老人救子故事本身感人。

  传播学专家

  微信传播示范作用强

  由故事、照片热传社交网络到多家专业媒体介入报道,三里屯卖花爷爷最终获得爱心援助。从网络传播角度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副教授刘津认为,如今随着公民新闻业的发展,普通人也可以随时随地拿起手机相机发布消息,这种经由个人微博、微信平台传播的消息在一定程度上感召力更大。她解释称:“因为人们有时会怀疑媒体是刻意煽情所为,宁愿相信个人发布消息的真实性。”再往细说,微博如同一个大广场,人们彼此相对陌生,而微信中的人际关系相较更为紧密,鼓动示范作用也会更强,“你看到亲朋好友行动了,自己效仿就有动力。”

  刘津表示,尽管社交媒体和专业媒体成功帮助卖花爷爷以及井居人让人欣慰,但这也只是权宜之计。一方面人们反复接触类似信息会产生麻木和厌倦心理,难保多次之后还有人相信并愿意行动,甚至不排除个别人利用善心行骗的可能;另一方面,由此发动的捐助大多是暂时的,一次性的,要解决这样一批人的长期生存问题,还是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学专家

  故事感人是根本

  自三里屯老人为儿治病卖花一事在微信、微博中传开后,老人一家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不少的捐款与帮助。北京晨报记者在新浪微博中看到,“卖花爷爷”的微话题展开仅短短几天时间,就有67000多的讨论量。

  北京大学教授、社会学家夏学銮指出,老人获得巨大帮助固然与好心人将此事发到网上和媒体的报道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故事本身非常感人。“老人不顾辛苦靠卖花为养儿治病,花光所有积蓄,”夏学銮说,“同时也可以看到,社会中好人的数量还是占主导地位。”

  ■网友再呼吁

  请求援助尿毒症卖鞋小伙

  受三里屯卖花爷爷喜获爱心援助的启发,昨日又有网友为一身患截瘫和尿毒症的卖鞋小伙呼吁。“他身患重病,靠自己双手在编鞋卖鞋透析治疗,我希望也能有更多人帮他一把。”网友习习说。

  习习告诉北京晨报记者,她常去法源寺修课,每每在寺门口看到这个小伙都觉得心酸和心疼,周围街坊也纷纷表示,“小伙子确实不容易,日子过得太难了。”

  昨天下午,北京晨报记者辗转找到人们所说的卖鞋小伙马钢,枣林后街一间十二三平方米的平房是一家三口的容身之处。两张单人床、一张桌子、三张小板凳、一台冰箱和电视是屋里的全部摆设,门外还有一张隔板放着锅碗瓢盆。

  马钢今年28岁,老家在内蒙古鄂尔多斯,16岁那年突如其来的脊髓瘤让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开始了噩梦。尽管父母四处求医问药,马钢还是在家躺了四年。直到2006年,母亲下定决心变卖家产带他来京治疗。但肿瘤刚治好,长期用药又让马钢患上了肾衰竭。北京晨报记者从广安门医院透析室获悉,他从2009年起至今需接受每周三次的透析治疗以维持生命。

  “一次500多元,一个月得七八千,”马钢的母亲不住抽泣。粗略一算,加上1100元的房租和1000元左右的饭钱,再省吃俭用,一家三口每月花费至少上万元,但他们唯一的谋生之道就是手工编制拖鞋、凉鞋在当街售卖。

  夏天在超市门前,春秋冬三季则在法源寺门前摆摊,每周一三五马钢去做透析时,父母轮换替他上岗。“拖鞋一双五六十元,凉鞋七八十元,手工做的穿着舒服,”一边展示,马钢一边收拾堆放在床上尚未完工的鞋。 “没钱就没命,为了儿子活命,我使劲做鞋,希望有好心人能来帮帮我们。”望着床上的马钢,这位母亲含泪说出了自己的心愿。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