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让群众有更多的话语权

2014年03月20日 10:18 来源:江西日报 参与互动(0)

  要增强群众的话语权,就必须加强群众的思想文化教育,形成有利于增强公民民主意识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

  我们党历来珍惜和尊重群众的话语权。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我们工作的根本标准,就是尊重群众话语权最为集中的体现。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如果群众缺乏话语权,不能参与其中,不公正现象就难以避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只有更加珍惜和尊重群众的话语权,多让群众说话,多听群众说话,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群众真正满意。

  让群众有更多的话语权,党员、干部就能更深刻地受教育。党的干部“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这是毛泽东同志的谆谆教导。坚持党的群众观点,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拜人民为师,听群众“传道授业解惑”。党员、干部可以从群众中真切感受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动实践,学到破解难题、改革创新的良方妙药。

  让群众有更多的话语权,党员、干部就能更深度地受信任。俗语说,灯不拨不亮,话不说不明。只有让群众多说话,多与群众沟通,党员、干部才能更深刻地了解群众的困难,更好地培养同群众的深厚感情,消除隔阂,赢得信任;才能互相启发,互相激励,把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当前,极少数地方出现群众的信任危机,原因很复杂,但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员、干部习惯于用行政命令、说教方式做群众工作,没有充分让群众说话,甚至怕与群众说话扯不清、遭起哄,怕群众水平低理解不了,久而久之,使群众产生了误解和不信任。

  让群众有更多的话语权,党员、干部就能更深层地受监督。我们的工作是不是真正地服务于人民,最有话语权的当然是群众。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让群众充分行使话语权,形成广泛的监督。群众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就能像习近平同志所说的:“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用一句“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为我们描述了理想的民主社会中公民实现自己话语权的自然状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让群众有更多的话语权,就要创造条件让群众敢说话、说真话、讲实情。

  开门纳谏,让群众有更强的意愿行使话语权。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一开始就立下“规矩”:“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正因为有这个“规矩”,所以大家敞开思想、畅所欲言。人言啧啧不可怕,啧有烦言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用一种简单、粗暴、极端的方式压制群众的话语权,造成“鸦雀无声”。党员、干部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雅量,广开言路,畅通渠道,积极鼓励群众建言献策,虚心听取群众的批评意见,使自己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更加重视那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和群众满意度。

  搭建平台,让群众有更多的地方行使话语权。各级人大应把扩大群众话语权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进一步改革运行机制,进一步扩大有序参与,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真正做到为人民代言、为人民建言。此外,还应加强社会组织民主机制建设,使其能够更好地承担为群众行使话语权、进行利益表达提供平台的角色。

  健全制度,让群众有更多的保障行使话语权。让群众更好地行使话语权,不仅要进一步营造让群众敢说话、说真话、讲实情的环境和氛围,而且要进一步完善相关保障制度,使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有更多的渠道得到更为妥善和通畅的处理。

  加强教育,让群众有更强的能力行使话语权。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指出,“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工作形式、教育制度以至全部课程内容”,“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就是不可避免的”。要增强群众的话语权,就必须加强群众的思想文化教育,形成有利于增强公民民主意识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尧希平)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