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巾帼不让须眉 记新疆兵团第一批“女汉子”张秀荣

2014年04月01日 19: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巾帼不让须眉记新疆兵团第一批“女汉子”张秀荣
图为1963年,张秀荣和小女儿的合影。 李江帆 摄
图为1963年,张秀荣和小女儿的合影。 李江帆 摄

  中新网阿拉尔4月1日电 (李江帆 耿丹丹)如今要是听到“女汉子”这个词,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它用来形容那些个性豪爽,行为独立,有男子气概的女性。然而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四团,却有着一位78岁高龄的女汉子,她就是老军垦女战士张秀荣。

  那一年,张秀荣堵过管涌

  上世纪50年代末,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一支特殊的队伍正在荒原上忙碌着,开荒辟田,屯垦戍边,这支队伍有个光荣的名字叫“屯垦者”。屯垦事业起步的初期,在塔里木有着很多传奇的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是这么一个说法:“男人和女人是没有区别的”。

  “那时候,不分男女,统一的背心、大短裤,开荒种地,挑粪肥田。”张秀荣回忆当时的场景时说道。

  1964年的初春,正值当年的春灌,塔里木寒风凛冽,正在连队吃饭的张秀荣,忽然听到干渠管涌的呼喊,来到现场,原来用于灌溉的渠水一刹那成了无缰的野马,裹挟着泥沙在刚刚成型的条田中肆意狂奔,直接威胁着当年的春播。此时,在连队主管的号召下,一批精壮的汉子跳到了管涌处,试图堵住缺口,但刚跳下去就被强大的管涌力卷走,大家眼睁睁的看着人从管涌口中抛出,打着滚被冲到条田中央。

  第一次看到了管涌的威力,让在场的人无不犯怵,但为了保住刚刚开出的劳动果实,大家也顾不得许多了,关键时刻,只听得一声吼,“女同志们跟我下”,身为女战士班班长的张秀荣带领自己的姐妹们跳到了管涌处,大家手拉手站成一线,用双腿紧紧的夹住堵塞缺口用的稻草,“那个时候,水真的冷啊,跳下去没多大一会,就冻得只打冷战,但你是班长,不行也要坚持,轮着你跳大渠堵缺口你就得去”。在最初的兵团屯垦开发期,张秀荣已经记不清自己跳过多少次大渠、堵过多少次缺口了。

  正是凭着这股敢打敢拼的劲头,从1958年开始,张秀荣几乎年年都是“三八红旗手”、“五号工人”等荣誉的获得者。

  在与张秀荣的交流中,尽管提到当年所受的苦、所遭的罪,她眼中闪动着泪花,却总是说“跟着共产党我不后悔”。

  那一年,她与死神搏斗

  1994年的冬至,已经退休的张秀荣突发心脏病,经过抢救虽然从死神手中夺回了生命,但一个月的卧床不起和半年时间的行走不便,让这位好强的河南姑娘烦恼异常。

  “我就想着,我动了一辈子了,就这么躺在床上?那不中,我还要走路,还要活动,我要活到100岁。”张秀荣向笔者谈起了当时的想法。

  1995年的初春,张秀荣的身体开始好转,她便来到1000公里外的乌鲁木齐,向一位太极拳老师学习养生太极拳,这一学就到了1999年,这期间,她的身体渐渐好转,气色也越来越好。

  自此之后,张秀荣不仅自己锻炼身体,还着急身边的姐妹一起练起了太极拳。每天的早晨八点,就会准时的看到张秀荣和她的姐妹们在社区活动室里练太极剑,打太极拳,一直持续到中午11点钟。

  “老太太现在活的很潇洒,养养花、练练剑,你看走起路来虎虎生风的,小伙子都不一定比她强,这哪像快80岁的人。”十四团社区书记张荔对笔者说道。

  75岁披挂上阵,“管闲事”管上瘾

  2011年,张秀荣搬进了团部居住,但刚刚住进小区后的一件盗窃案让老人生了气。

  为了保证大家的财产安全,当时已经75岁高龄的张秀荣主动请缨,自愿成为一名义务治安巡逻员。不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季,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季,每天都会看到老人带着红袖标在小区走来走去,从不间断。

  2013年,职工许云峰80岁高龄的父亲在晚上散步的时候,一不小心摔进了排水沟,正在小区散步的张秀荣看到了,顾不得年龄很大,她下去直接把这位老哥哥扶起来,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把老人送到了医院,后来职工许云峰说,要不是张阿姨,我爸爸说不定就没了。

  因为老人“多管闲事”的习惯,也有些人不理解,说她没事找事。对此,张秀荣总是淡然一笑说:“邻里和睦、社会和谐需要有人来维护,我不能因为有人不理解我,就不去管这些事,有人不讲文明,不孝敬老人,东家长西家短的拨弄是非,搞得邻里不团结,我就是要管。”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位兵团第一代军垦女战士,第一批“女汉子”依旧意气风发、激情满怀,快乐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在采访中,老人打趣的说,她们这代人是扛得坎土曼、吃得盐碱饭、80还练剑、99不显老。

  老人说,她见证了这里从荒原到现代化团场的变化,尽管这里跟内地比起来发展还有很多不足,生活条件还不尽如人意,但能留在自己奋斗过的地方,自己觉得很幸福。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