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医院退出“特需”更应升级“刚需”

2014年04月16日 15:58 来源:山东商报 参与互动(0)

  设立在北京众多公立医院的“特需”和国际医疗服务,向来因“特权服务”、“VIP”等备受争议。记者从北京市卫计委获悉,今年北京将进一步削减公立医院特需医疗规模,各公立医院压缩“特需”的情况,今后将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医院评审挂钩。(4月15日《新京报》)

  既然“特需”并非“刚需”,在“刚需”还没有充分满足的前提下,“特需”先靠边站,的确是理所应当。尤其是对于公立医院而言,满足公众的医疗“刚需”无疑是公立医院的首要责任,这个时候,“特需”的存在,会否挤占了本该属于“刚需”的医疗资源,甚至加剧了看病难与看病贵,的确并非杞人忧天。从这个意义上说,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甚至将特需服务逐渐从公立医院中淡出,无疑有助于公立医院公立属性的归位。

  事实上,当“特需”更多与“特权”甚至“VIP”相关联,这一“特需”本身甚至意味着更大的不公。毕竟,假如说市场的多元化供给,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至少还是在市场层面上保证了基本公平的话,特权化的“特需”,则违背了最基本的游戏规则。公立医院从特需服务中退出的意义,甚至已不仅仅是对“刚需”的关照。

  应该说,非公立医疗服务价格的放开,高端特需医疗服务由非公立医疗机构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满足,更让公立医院的特需服务显得没有必要,退出也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不过,正所谓“存在即合理”,特需医疗的存在,除了历史因素之外,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公众的真实需求。以报道中“患者住单间半年花费数十万”为例,尽管花费不菲,但患者及其家属看中的是诊疗环境,“院子鸟语花香,餐厅是单独的,医护人员都很尊重病人和家属,等于花钱买到了好的服务,贵点值得”,公立三甲医院的医疗技术和水平也更让人放心。至于配有独立卫生间、冰箱、彩电和沙发的“单间”,每天最低300元,即便与类似档次的宾馆相比,也并不算高。而一些公立医院的单间病房,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就很能反映公众的需求,而这一需求恐怕不能被简单归于“特需”。

  应该承认,几十年前的“特需”,如今已经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刚需”的,其实并不少见。有关“特需”还是“刚需”的分界,的确也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具体到病房而言,随着国内经济发展与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对停滞的医院病房,应该说并没有跟上民众的基本需求。曾有一位一汽大众德籍工程师在国内住院,对于陈旧的病房和落后的设备颇有微词,在多次抱怨得不到改善后,这位工程师一气之下通过关系从德国派直升机把自己接回国治疗,这也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国内医疗服务跟不上趟。

  从这个意义上说,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甚至逐渐淡出特需服务,当然是公立医院定位的应有回归。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退出“特需”的公立医院服务只能倒退回质量低劣的“刚需”。恰恰相反,退出“特需”,公立医院应有更多的资源用于提升“刚需”的服务水准与质量。而对于医疗服务“刚需”的升级提档,同样应当是公立医院退出“特需”的题中应有之意。(武洁)

【编辑:李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