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临终关怀事业亟盼政府“关怀”

2014年04月18日 13:4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政府应该加大对这一领域的投资,相关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的优惠,并制定相应的规则,对其进行规范引导,扶持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以关爱临终病患者为目的的临终关怀,逐渐得以在中山实践。从最初的个人发起,到如今的社工机构积极参与,它经历了一段相当坎坷的道路。但时至今日,这个全新的领域,同样渴望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怀”。

  当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平静而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临终的过程,因人而异。但绝大多数人都会需要一根“拐杖”,才能走得更平稳、更安详。这根“拐杖”,可以是家人、社会不离不弃的支持与关爱,也可以是对死亡本身的安然接纳。临终关怀在生理之外,更给予了一份这样的心灵安抚。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除了一声叹息,还是叹息。一个人奔波劳苦一生,在人生临近终点的时候,在生命最脆弱的时候,在最需要人们关怀的时候,却不能及时得到应有的关怀。一方面老百姓完全不能接受这样的医院。尽管存在着大量实际的需要,但家庭养老的漫长历史使中国人对家庭有着特别的渴望,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对中国老人而言,进养老院、临终医院,那几乎等同于被儿女和社会抛弃。

  另一方面临终关怀的缺失,在一种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死亡的避忌。而濒危病人需要多方面的服务,临终关怀将家庭成员的工作转移到社会,使照料工作社会化,实质上是将家庭责任转由社会来承担。这就需要社会观念上有一个转变,可是很多人只是狭隘地认为把家庭的责任转化为社会就是子女的不孝。显然,这不利于临终关怀服务的普及。

  事实上,社会发展到今天,让更多的临终病人享受到人性化的服务,让每个人在离开这个喧嚣的世界时更加从容、无畏、有尊严,政府应该加大对这一领域的投资,相关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的优惠,并制定相应的规则,对其进行规范引导,扶持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如将临终关怀纳入医疗保障范畴,政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让更多的临终病人感受到人间的最后温暖。同时,要对“守望——临终关怀志愿服务计划”等公益创投项目从各个方面进行扶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等,让临终关怀体系得到健全。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正视死亡,因此改变观念很重要。在很多老年人的观念里,生病时只愿意子女陪在身边,而不愿让别人插手。其实,很多子女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未必能给老人带来很好的照顾。而通过专业人士的帮助,则可以让他们更好地为老人尽一份孝心。作为老人,正视死亡,在死亡来临时微笑着面对,合理安排生命的最后阶段,能让自己的一生没有遗憾。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汪峰的这首《春天里》打动了很多听众。生老病死,人间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如何让生命的尽头洒满阳光,让每个人在离去的时候有尊严,却是一片尚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甘武进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