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信仰食物”算什么信仰

2014年04月29日 09:53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在公共文化层面,为什么除了吃喝玩乐之外,更深入、更严肃的话题始终无法展开?这其中既有创作者的责任,更有管理者的责任。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正在热播,原声大碟也正式对外发布,令人惊愕的是,其封面竟将“民以食为天”英译为“我们信仰食物”(In Food We Trust),它戏仿自“我们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

  “我们信仰上帝”始于南北战争,1956年7月30日成为美国格言,虽有争议,但在“美利坚民族”形成中,产生过巨大作用,无论虚伪与否,它都超越了物质享乐层面,是一种精神建构。

  至于“民以食为天”,出自《汉书》,原文为“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其重点在强调管理者应承担起民生责任,展现了儒家的民本理想,这和“我们信仰食物”,实在相去万里。

  信仰,是人类高级的精神生活,它以超越功利主义、肉体愉悦为前提,否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类从何谈起?翻开历史,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有对信仰的尊重,因为在它的基础上,美德才能生根开花,甚至超越种族、文化、传统与立场的区隔。

  抗战时期,即使是残忍的日寇,对战死沙场的张自忠将军都深感敬佩。在沦陷的南京城,纳粹头子拉贝挺身而出,不惜得罪“盟友”,保护了25万难民,抗战胜利后,得知拉贝处境艰难,正忍受战后贫困的南京市民捐款21.5万元,在得知当时德国有钱也买不到食物时,便每月为拉贝寄送一袋食物。从功利角度看,帮助一个不再有利用价值的人,岂不是太傻了?

  然而,我们是人,我们不仅要活着,还要活得像一个人,在我们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强烈的召唤,它使我们免于堕落,免于沉溺,免于在享乐主义与虚无主义的困扰中丧失自我。

  从古至今,从没有一个民族会选择“信仰食物”,更没有一个民族会将信仰贬低到物质层面。没有人反对美食,也没有人反对精致生活,但必须警惕,任由消费主义凌驾于一切,甚至把穷奢极欲也当成信仰,则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向上动力将被扼杀,我们又将落入历史的周期律中。

  值得更深入反省的是,在公共文化层面,为什么除了吃喝玩乐之外,更深入、更严肃的话题始终无法展开?这其中既有创作者的责任,更有管理者的责任。(蔡辉)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