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厨师张春银“征服”盐碱地

2014年05月14日 14: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盐城5月14日电 (记者 张素)20岁当厨师,30岁做老总,40岁改行成为农民。江苏盐城人张春银自嘲,没想到一务农就是12年、投入了上千万元家产。

  5月中旬,记者来到盐城东台,见沿海的一块盐碱地上已冒出绿色植物。老张说,这是由他研制出的海水蔬菜、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苑海篷子1号”,已将种子出口至巴基斯坦等国。

  当地人谈论张春银“褒贬不一”。有人羡慕他以“盐土农业植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在首届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获初创项目组一等奖,有人敬佩他在2013年当选为国家敬业奉献类的“中国好人”称号,也有人讥讽他是“海疯子”。

  他的“疯”,是在10余年间将千万家产“砸”进了国内尚属空白的盐土农业,包下滨海3000余亩的盐碱地,誓要实现“滩涂能种菜,海水能灌溉”。

  回忆当初转行原因,老张透露有两件事:其一,当地种植的农作物被日本一家公司拒收,原因是盐碱土壤损害品质,从事餐饮的他由此警觉食品安全。其二,儿时的“饥饿记忆”让他决心改变盐碱地带给当地民众的贫苦。

  起初,张春银自费到欧美、东南亚进行考察,他花费50万元,从美国亚历山大环境研究所捧回海蓬子种子,计划深度开发。但在中国的盐碱地上,这批种子的发芽率仅有3%,第二年的尝试也以失败告终。

  同时期的其他企业纷纷退出,老张选择坚持。他毫无经验,带着种子上门求教科研机构,几经碰壁,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专家赵其国的帮助,建立了中国首个盐土农业院士工作站。

  “盐土农业意味着直接利用我国沿海滩涂和海水资源,为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和生物质能源,对支持‘三农’具有重大意义”,赵其国说,数据显示,中国盐碱地的总面积超过5亿亩,其中具有农业利用潜力的盐碱荒地近2亿亩。

  经过十余年,这个团队所培育出的海篷子与美国种子相比,成长周期缩短了一半、采摘期从两个月延长到7个月、亩产量从800公斤提升到3吨。老张还培育出更具适应性的碱蓬、耐盐胡萝卜等上百种盐土植物,并开发出饮料、植物盐等产品。

  将盐碱地改造为“绿色银行”,张春银注册商标、发布标准,被当地科技部门聘为科技特派员,带领周边农民致富,原本持反对态度的家人也改观。

  张春银却再一次展现出“疯”劲。2009年,他前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查干诺尔湖开展公益性环境治理,“站在干涸的湖面前,我感受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万般无奈”,他说,“我就想尽我所能,控制沙化的蔓延,为国家做一点贡献”。

  截至目前,他已累计向查干诺尔湖提供100万吨种子,扩种“绿海碱蓬1号”植被达7万亩,有效拦截了大量沙尘。这一举措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认可,称赞其“公共私营模式”结合了公共服务目的、企业经济目的和百姓收益,形成可持续发展。

  近日,老张又选中河北省的安固里淖盐湖,那里距离北京市直线距离仅143公里、被称为“首都头上一盆沙”。面对家人的不理解,“碱蓬就像是我的孩子,当看到它们成功种下,我的喜悦无法用语言表达”,他说。

  让他欣喜的是,外界意识到此举“不与农田争土地,不与淡水争资源”,对解决耕地矛盾、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开始邀请他登上国际“讲台”。张春银曾在第三届东盟与中、日、韩粮食安全合作战略圆桌会议进行学术论述,去年又应联合国环境项目署邀请,对15个国家的农业部官员进行专题培训。

  “面对台下的洋面孔,我感到特别自豪,觉得这么多年没白付出”,老张对记者说,“我得到的是金钱买不到的东西”。

  他说,从转行农民伊始,就已给这份事业做了50年规划,改良盐碱土壤、抢救濒危植物、治理生态环境,他正在一步步征服着盐碱地。(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