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湖北日报:产业优势要贡献于城市转型

2014年05月21日 13:47 来源:湖北日报 参与互动(0)

  买车给补贴、过桥不收费、尾号不限行……本报报道,武汉市决定出台九项措施鼓励政府机关、单位及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力争明年底全市新能源汽车运营达10500台。

  在武汉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建设加速进行、道路资源紧张的特大城市,这样的扶持政策被视为是很“诱人”的优惠。之所以有这样“优惠”,是由新能源汽车在武汉的使用现状催生出的:武汉目前的整车产能将达240万辆,而全市新能源汽车应用仅为1141台。落差之大,让人感到产业转型任务之艰巨,绿色交通推广之紧迫。

  汽车是武汉非常显著的支柱产业。无论是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汽车产业都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这一中部特大城市的现代工业之梦。汽车产业的加速发展依然是武汉发展中的突出景象,上海通用、法国雷诺、一汽大众等项目纷纷落户,武汉成为国内乘用车工厂最多的城市。“中国最大的汽车城”的称号,显示了这个城市的地位和分量。

  这样的地位令人自豪。但把这样的产业发展与新能源汽车的现状放在一起看,我们就必须思考产业优势与城市转型之间的关系。“汽车城”是城市美誉,但这样的称号只是意味着产业规模大、整车产能高吗?“产业优势”是我们津津乐道的名词,但这样的优势,只能带来经济上的贡献、税收的增加吗?如果我们这样去认知和看待一个城市的工业基础和产业优势,不仅产业发展本身会陷入铺摊子、上项目的非理性状态,城市本身也会陷于“就工业论工业”的片面思路,身体沉重,转型迟缓。

  就新能源汽车而言,它既是汽车产业转型的方向,也是城市转型、生活变革的方向。既然是一个“汽车城”,就既要在研发、生产上发挥能量,也要在消费和使用上显示引领。既然有产业优势,新能源汽车就不能只在理念中,在生产线上、仓库里,不进入城市交通和市民生活。“汽车城”的好处,不仅在于有生产上的雄厚实力,也在于市民对汽车具有天然的亲近感、认同感,更有消费变革和使用创新上的心理基础。

  武汉是一个肩负“两型”社会转型试验责任的城市,有优势的产业不转型,谁转型?有基础的部位不试验,谁试验?有条件的领域不变革,谁变革?发展要转型,“汽车城”的概念就要转型,就要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之城、绿色交通的实现之城,在刷新产业发展的同时,刷新城市发展面貌,刷新市民生活面貌。让产业转型贡献于城市进步,让市民生活受益于产业转型,才是一个被现代工业驱动的现代城市。 李琼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