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昔日“回族淘金客”变身“职业新农民”

2014年05月26日 20: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西宁5月26日电 题:昔日“回族淘金客”变身“职业新农民”

  作者 胡友军

  “台其庄村有个老阿爷(青海方言,老人家的意思),早些年在外淘金过生活,没少吃苦,这几年学了一手种菜的技术,成了我们这远近闻名的‘黄瓜大王’。”当地人口中的台其庄村在距青海省会西宁约40公里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新庄镇。

  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26日来到台其庄村。刚到村口,就见公路两旁一排排全是现代化的温室大棚,多家现代农业果品公司、无公害蔬菜直销公司分列其中。

  见到“老阿爷”时,他正忙着和县上来的技术员一起研究,如何把地里的黄瓜换成新品种。“老阿爷”其实并不老,今年刚52岁,中等身材,满脸“高原风光”,他叫马忠福,现在的身份是职业农民,从事蔬菜种植,主要是种黄瓜。

  地处青藏高原浅山地区的新庄镇气候恶劣,大部分地区要“靠天吃饭”。早些年民众只能种植青稞和小麦、马铃薯等农作物,收成仅仅维持口粮,没有任何技能的当地农民四处打工以贴家用。

  “那些年,乡亲们吃的蔬菜就两种,白菜加土豆,也没什么能变成钱,背井离乡到外地帮人淘金苦是苦点,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和乡亲们一起到肃北(中国甘肃北部)地区淘金的经历,马忠福依然很伤感,“有些乡亲把命都丢在了那地方,再也没有回来。”

  “那地方海拨四千七八百米,大夏天还常常下雪,干活都得裹着大棉袄,又没有什么机械,铁锹、镐头加个大筛子,再就是一双手,每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马忠福说,“金子不多,淘的人很多,我们这些打工的也赚不了几个钱,好的时候一年能赚个四五千块(人民币,下同)。”

  就这样,马忠福和不少乡亲一起在肃北地区淘了10年金。“后来,政府为了保护生态不允许淘金了,我们这些金客们便也歇了下来。”马忠福说,“好在是接着便谋上了个好营生,政府教我们搞起了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比淘金要好得多,一年十来万元,还在家门口。”

  如今,在台其庄村像马忠福一样曾经外出的“淘金客”都已经成了种养植专业户,全村210多户有200来户都在从事蔬菜和果品种植。“新庄镇和附近塔尔镇5万余民众差不多一大半都接受过培训,家家都有几栋温室,这里已经成了省城人的菜蓝子。”说这话的是大通县阳光工程办公室主任韩玉成。

  说起马忠福学种蔬菜在当地也是一段佳话。

  2004年,中国政府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以下简称阳光工程),这是一项以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为目标的民生工程。青海适时在全省各地展开种养植和农业经营技能培训,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

  “马忠福不识字,那会是每周一三五培训,老师到各个村轮流教课,没有文化的马忠福自己村里上完课,还跑到别的村里听,人家听一遍就记在了本子上,马忠福就是硬凭着听,死记,将老师讲的要领全记在了脑子里。”韩玉成很佩服马忠福,“现在,马忠福可算是种植能手,他种的黄瓜产量高,口感好。时不时还会给乡亲们上上课,传授一下经验,他人厚道,大伙都敬重他。”

  据青海省农牧厅的数据,自2004年青海省启动阳光工程以来,国家和省级财政已经先后投入3.66亿元,对青海60余万农牧民进行了职业培训。

  马忠福家大棚的不远处就是一家无公害蔬菜直销公司,“他们是和村民一起合作种植蔬菜,每天都会送菜到西宁去。经过培训的村民在公司上班每月拿工资,也算是产业工人吧。”韩玉成说。

  中午时分,马忠福的老婆云阿舍从地里摘了一筐新鲜黄瓜让大家品尝,清香扑鼻,“我保证这是无公害的,绝对美容养颜。”阳光照在马忠福的脸上,“老阿爷”憨憨地笑开了。(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