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七尺男儿潜心绒鸟 徒弟难招三百年民间技艺后继乏人

2014年06月11日 11:11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绒鸟制作传人蔡志伟正在制作精巧的小绒鸟。本报记者 方非摄

  朝阳区管庄乡常营南路45号院的一套普通两居室内,每到晚饭之后夜色渐深时,阳台上都会出现一个忙碌的身影。守着一桌子蚕丝、细铜丝,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年人忙着拴排、搓绒条,再用这些绒条制作出毛茸茸的小鸡小鸟……忙活到半夜是经常的事儿。这个人叫蔡志伟,今年43岁,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绒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眼下在北京,像他这样能掌握绒鸟制作全套技艺并具备创作能力的人,不足五位。而据蔡志伟的了解,连他自己在内,还没人把做绒鸟当全职职业。

  徒弟难招

  北京绒鸟技艺有三百多年历史,以桑蚕丝为原料,以紫铜丝做骨架,经过十几道甚至几十道工序制作小鸟、假花等工艺品。可惜上世纪90年代,随着北京绒鸟厂倒闭,掌握这门技术的骨干们纷纷告别这个行业。到本世纪初,老艺人张宝善的五位高徒中只有两位还能做得动,其中之一便是蔡志伟的师傅高振兴。

  “我要是不教人,以后死了怎么去见我的师傅啊。”眼看着技艺濒危,高振兴急得到处教人学做绒鸟,有下岗工人、家庭妇女、外地来的年轻人……在东城区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高振兴学习班没少开,可没人能受得了这份苦。“师傅们都是十几岁就开始做,手快手巧,可成年人学起来很痛苦。”蔡志伟说,他12年前开始学做绒鸟,学习的第一年,整整一年都只在拴排子。所谓拴排子,就是在2尺长的一绺桑蚕子上(俗称排子),一根一根夹上铜丝,再把排子剪搓成窄窄的绒条。这绒条是绒鸟艺术创作的基础。最多时,2尺长的排子上要排列300根铜丝,铜丝之间的间距也就一两毫米,一块排子他就得拴半天。“这活儿不仅枯燥,手还疼得不行。”蔡志伟说。

  报酬难得

  不过,这份辛苦的工作却未必能换得相应的报酬。

  2012年5月,戛纳电影节上,中国影星姚星彤身着一件雪白孔雀羽衣惊艳亮相。逼真的孔雀翎毛,就是靠传统的绒鸟绒花技艺制作而成。为了完成这一关键材料的制作,我国南北两派绒鸟制作传人还首次联手赶工。其中的北派传人便是蔡志伟,“为了这件礼服,光我就制作了1200根绒条,但报酬只有两千元。”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一顶用于京剧表演的凤冠,用绒鸟技艺制作得花费整整10天,但报酬只有一千元;一只毛茸茸的大公鸡要花费一至两天完成,但也只能卖上百十来块钱。蔡志伟坦率地说,“光靠制作绒鸟养家,有点儿难。”出徒后,他卖过建材、做过保险,眼下正在一家文化交流公司工作。“我尚且如此,我怎么能说服那些年轻人跟着我学呢?”每每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蔡志伟都能遇到有心学习的人,可每当他说出两个先决条件“一得能吃苦,二别想着挣钱”,对方就都没了下文。

  知音难觅

  是传承人的责任,让蔡志伟一直在坚持。“我心里明白,我现在这个年纪正是最好的创作年龄。”蔡志伟现在顾不得考虑太多,只想仿照更多经典作品,再创作新作品,在创作中提升自己的技艺。“可我连找个人商量都找不到。”他记得,有一次他仿照南派绒鸟技艺,创作了一对立体感很强的龙凤花烛。当拿着这套作品参展时,一位老人提醒他,可以照此思路做一个华表。“听到这个建议时,我特激动,因为平常根本没有人和我交流。”为了多一些知音,蔡志伟想像其他传统手工艺那样,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多多宣传。可是,绒鸟制作的基本素材——绒条必须要靠他一根一根搓出来,没有任何替代品,这让本来就得一个人忙乎的他更加应接不暇。

  不久前,蔡志伟听说北京西城区还有一位做绒鸟的艺人,虽然连姓名、长相都不知道,但他还是多方托人打听寻找,希望能通过发现一位同行给自己更多坚持下去的理由。“我师傅常说,再没有人学,这东西就绝了。我不知道我现在还能做些什么?绒鸟,这个小小鸟距离自己的春天还有点儿远啊。”(李洋)

【编辑:朱峰】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