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让进口成为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重要动力

2014年06月30日 09:41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广东省政府最近出台的《广东省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实施方案》提出,要把稳定出口与扩大进口相结合,更注重扩大进口。把稳外贸的重心放到扩大进口上,被市场视为一个重要的动向。

  扩大进口对于稳定广东外贸发展与内生经济增长贡献重大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尤其是重商主义思想认为,出口大于进口积累的贸易盈余才是国家财富,新重商主义则简单沿袭凯恩斯理论,认为贸易顺差和消费投资一样能够对GDP产生乘数效应。不管是重商主义还是新重商主义,其对待国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方面存在两个缺陷:忽略了从供给的角度分析进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忽略了进口带来的技术溢出对内生经济增长的贡献。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加上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的综合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均以追求贸易顺差的增长作为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目标,近年来虽然逐渐强调进口对贸易发展与内生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但是仍然没有对进口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新国际贸易理论认为通过进口更先进国家的创新理念、高新技术设备和中间产品,能够有效促进进口国的技术进步与长期经济增长。我们课题组考虑到产业之间的联系以及部分进口作为中间投入品进入总生产过程,利用投入产出表,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估算过出口与进口对GDP形成的贡献,结果表明2002年至今,出口对广东GDP贡献呈现先上升然后下降的态势,而进口的贡献则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如果考虑到进口对广东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那么进口对广东GDP的形成与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要更大一些。再考虑到广东进出口中加工贸易占近一半的比重,那么进口对出口的贡献则比国内其他外贸大省还要更大一些。总而言之,扩大进口对于稳定广东外贸发展与内生经济增长的贡献重大,需要各方加以重视、进一步达成共识并积极稳妥地推进进口增长,最终使进口成为广东开放型经济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广东积极扩大进口需要注意的问题和相关政策建议

  创新进口管理模式,加大对进口的财政金融支持。进一步修订完善《广东省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对进口管理采取“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扩大进口贴息范围和覆盖面,改进进口申报方式,滚动式接受企业进口贴息申报。拓宽外贸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推动金融机构提高对外贸类大型骨干企业的贷款和授信额度,加大对外贸类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贴息等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开发推广和充分运用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企业资金周转率、规避汇率和结算风险的金融产品,扩大企业利润空间。

  积极推进国际国内对外直接投资的双向流动,促进进口的快速增长。根据国际经验,发达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产业内贸易和产品内贸易。同时根据广东多年来的进出口主体结构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占总进出口的比例始终稳定在50%以上。那么如何有效促进广东企业“走出去”与境外企业“引进来”来促进进口的快速增长,将成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需要重点处理的一个问题。

  加大关键技术、重要装备、大宗商品和高档消费品进口。目前广东处于开放型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如何利用多年大规模的外贸盈余加大对关键技术和重要装备的进口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一点,如何加强与发达国家的谈判,敦促发达国家放宽对我国的技术限制;如何通过财政金融扶持政策真正有效促进广东企业加大对关键技术和重要装备的进口,也将成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重点处理的一个问题。

  争取国家支持广东建设原油、煤炭、天然气等重要物资储备基地,扩大重要物资储备进口。支持符合条件的原油加工企业申请原油进口和使用资质,扩大原油进口渠道。目前广东居民在境外的奢侈品消费总额快速增长,高档消费外流的主要原因在于税率高、境内外价差大,因此,广东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降低高档消费品的进口关税或建立“低税店”等方式来有效促进高档消费品的进口。

  促进内贸与外贸进一步融合、加快培育商务新业态。利用广东新设立商务厅的机会,有效促进内贸和外贸的进一步融合,逐步实现内外贸统一管理,加强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整性、协调性、平衡性的能力。很多时候内贸发展的滞后将阻碍进口的快速增长,需要加快出台扶持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和进口服务平台的政策措施,促进进口与国内流通相衔接。将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与培育商务新业态相结合,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推动外贸企业与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业务对接。

  (易行健)

【编辑:刘彦领】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