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杨六斤们需要怎样的帮助

2014年06月30日 11:15 来源:杭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因为地方电视台一档公益节目,广西隆林少年杨六斤的遭遇打动了很多人,短期内获得捐款500万元。

  不过,媒体随后调查表明,杨六斤身世固然可怜,但最初的报道却有很多不实之处,比如杨六斤并非独居数年,实际只有25天;堂兄并非对他不管不问,只是最近外出打工才让他独立生活;所谓“吃草为生”,其实吃的也是当地人常吃的野菜。

  这真是一个跌宕起伏、令人五味杂陈的现实活剧:一开始是催泪剧、爱心剧,眼看着变成了闹剧、伦理剧,到后来又变成了扑朔迷离的悲喜剧。不过随着媒体调查的深入,真相也逐渐袒露出来。

  既然此事变成了备受关注的公共事件,那么媒体的质证和澄清,自然是有意义的。这样做除了更加接近真相,也可以还某些当事人一个公道。比如,之前媒体报道杨六斤的堂兄和当地干部到深圳准备接回六斤,一时引发热议。很多人指责其堂兄和当地政府是奔着钱去的,但实际情况是,两年多来是他主动承担了照顾六斤的责任,而且他家庭条件也很困难。设身处地想想,他能做到这样,已属难得,不应该受到过多指责。

  原以为是一个“穷在闹市无人识,富在深山有远亲”的故事版本,实际上仍是我们常见的扶贫帮困和保障缺失的社会现象。要说这起事件的价值,除了人们慷慨相助体现出的爱心正能量,还有就是把一些地区现实存在的贫困和“事实孤儿”群体推到台前,促使我们思考真正帮助他们的办法。

  对于现实存在的贫困问题,需要通过地区均衡发展和制度化扶贫来解决,这是大背景。对于杨六斤这样的“事实孤儿”,也需要由监护人、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承担起抚育之责。而正如前民政部门官员、公益研究者王振耀所说,在当前环境下,当地政府尤其是民政部门恐怕要承担更多责任。民间固然不乏爱心,愿意帮助别人者也越来越多,但受制度和社会组织运作水平所限,社会组织的公益救助还只能发挥辅助作用。

  “杨六斤事件”带来的诸多纷扰,恰说明靠舆论激发的捐助行为,存在很大偶然性和盲目性,无法保证爱心都能恰当释放,也无法覆盖所有需要帮助的人。要实现对困难群体的普遍救助,还要社会保障网织得更细密一些,也需要基层部门主动作为。不管情节如何反转,这是杨六斤事件带给我们不变的启示。(铁永功)

【编辑:刘艳】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